一、沈括(1031—1095)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仁宗嘉进士。神宗时参加王安石变法运动。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在今江苏镇江东郊),举平生见闻,撰《梦溪笔谈》。
二、朱熹(1130—1200)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贡献。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世称程朱学派。
三、王守仁(1472—1528)
明哲学家、教育家。字伯安,余姚(今属浙江)人。尝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早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后以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宸濠之乱”,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卒谥文成。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
宋代七大哲学家
中国宋代期间的程颢、程颐、张载、王安石、朱熹、陆九渊、王守仁七人,在哲学上有杰出的成就。
1.程颢(1032~1085年):
河南伊川人,字伯淳,号明道。宋明"理学"奠基者,其著作收入《二程全书》。程颢与弟程颐提出了以"理"为中心观念的唯心主义体系,把世界的根源归结为"理",也叫"天理"。认为封建纲常伦理是永恒的绝对的真理,是世界唯一根源,是先天存在于人们心中的。反对心外还有最根本的自然之天,表现出了他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2.程颐(1033~1107年):
字正叔,号叔川。宋明"理学"的奠基者。著作收入《二程全书》。认为人不能直接认识自己心中之知,要通过一件一件事去"悟"得自己心中之知。其哲学思想是客观的唯心主义。二程肯定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认为事物是有变化的,但是他们把事物的运动看作没有发展的循环运动,是由神灵推动的,这是宣扬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在认识论上,认为人心中本来有知,于心上反省内求,便可以认识一切真理,属于唯心主义的唯物论。
3.张载(1020~1077年):
字子厚,陕西郡县人。北宋唯物主义哲学家。"关学"的创立人,《正蒙》是他的主要哲学著作。他提出了"太虚即气"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一切存在的东西都是气,气是宇宙的本体,万物都是气的不同聚散状态。肯定事物都是矛盾的,认为没有对立的两面,就没有统一的物体。在认识论上,认为人的认识首先要靠感觉器官,而感觉的来源是物质世界,强调认识必须穷究万物之理,理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4.王安石(1021~1086年):
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字介甫。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王安石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使用的基本范畴是"五行"和道。认为天地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五行是五种运动着的元素,各有自己的属性。道是高于五行的物质范畴,是物质运动的规律,他还认为万物变化的原因是事物内部存在对立面和对立斗争。提出了新陈代谢的观点。在认识上,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固有的客观规律,并且这些规律都是可以认识的。王安石的哲学思想基本上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5.朱熹(1130~1200年):
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宋代理学唯心主义集大成者,继孔子和孟子之后我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唯心主义思想家。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使封建社会的纲常名教进一步哲理化,成为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工具。在认识论上,他认为知识是人固有的、先天的,主观是自生的。提出了物与物之间,一物自身都各自对立,没有统一就没有对立。他把儒家教义看作超越时空的绝对真理,作为衡量一切是非的神圣准则,强迫人民信奉。朱熹的哲学体系对于束缚人民的思想,维持后期封建社会的稳定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6.陆九渊(1139~1193年):
江西抚州金溪人,字子静,号象山。南宋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的代表人物。在世界观方面,他提出了"心即理"的主观唯心论,认为"心"是世界的本原,客观世界不过是人心的产物,在人心之外不存在物质世界,人世间所有事物的道理,无非自我心中的理的体系。封建社会的最高皇权及一切道德伦理纲常,都是人的本心所固有的东西,是永恒不变的。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获得知识用不着学习和实践,只要"发明本心",加强内心修养,就可以无所不知。陆九渊的哲学思想,是主观的唯心主义。
7.陈亮(1143~1194年):
浙江永康人,字同甫。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哲学家。他提出了"道在事中"的唯物主义命题,所谓的道是不能离开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有了客观事物才有规律。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神秘不可测的。他强调应用,反对空谈,认为事功和道理义德不是对立的,而是不可分的,只有功成事济做出成绩,才是有德有理。肯定了人们正当物质要求是合乎人类天性的。指出整个历史是向前发展的。陈亮的哲学观点冲破了封建主义的传统束缚,具有重大的思想解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