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2022-03-09
“双减”是引动育人模式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战略举措。在全国两会期间,唐江澎委员指出,“双减”的深层涵义是育人方式的整体改革,最终要靠课程体系优化、育人模式转变、评价方式改革实现治本,而制约义务教育“双减”推进成效的关键在高中。通过对多所学校的调研,唐江澎提出,应研究评估人人考同样语数外的弊端,适时改进语数外三科的统一考核要求。
目前,新高考“3+1+2”模式,使国家课程方案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应引起重视。原来的高中课程方案,是在高中普及背景下提出的,设计必修学分88个,打实共同基础;选择性必修学分42个,面向大学选择;选修学分14个,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新高考模式下,语数外的选择性学分全部变成必修内容,14个学分内容都要考核。放在世界高中课程体系里比较,我国高中生必修学分实际上要求达到108个,占毕业要求学分的83%,明显偏高。
大家要澄清一个认识,借鉴博雅教育的理念、防止偏科,新高考模式选择不分文理考同样的语数外,但不分文理科,是在通识教育范围里强调共同基础,而不能在高利害相关的选拔性考试中把语数外最高要求当作共同基础。人人考同样的语数外,整体抬升了学科难度,把全面发展引入了全科发展,高层次大学选拔更是要求科科优秀,进北大中文系主要拼数学优秀程度,而进清华数学系主要拼语文外语水平,这也是负担沉重的重要原因。
唐江澎指出,人人考同样的语数外,既不科学也不合理。我国高中数学课程的最高难度远低于国外,直接制约着数学顶尖人才培养的质量;最低难度与平均难度又高于国外,学生数学学习负担很重。现在数学题目如果不难、缺少区分度,不利于顶尖大学选拔;题目过难,又加重学生的负担。
如果按照高校不同的专业大类,选择不同水平要求层次的“数学”,“放出少数人,放开一大片”,让数学分层,“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就可以让不少孩子卸下包袱减轻负担。语文高考也是如此,对将来选择理科、工科、医学等方向的学生,阅读更应考查在陌生情境文本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不是小说阅读、古诗鉴赏,作文更应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规范与逻辑性而不是有文采、有感染力。外语考试,应加快推进建立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衔接的等级考试制度,多次考试,分类要求,达标合格,走出分分必争的境地。
学生负担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选择,翻过这座高山所付出的代价,对他一生长远的发展并不是一种累积,只是一种消耗。同时,科科求优秀导致学生平均用力而少有特长,无法培养因深度学习形成的专业热爱与兴趣,无法真正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只能培养善考试的“平庸优秀生”。(文/姜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