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荣强
【老子·第七十七章】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天之道,究竟是什么呢?老子一开口就给我们打了一个比喻,他说:
宇宙间最基本的规律,不就像张弓射箭一样吗?左手举弓,右手拉弦。举弓的左手如果把弓举高了就向下压,如果举低了就向上举;拉弦的左手如果拉得太紧就松一点,如果拉得太松就紧一点。
虽然老子并没有学习过“能量守恒定律”与“物质不灭定律”,但是他天才般地发现,任何事物的变化,只是达成了一种新的平衡。
抛开张弓射箭的比喻,我们再看一个自然现象,唐古拉山的冰雪融化,由涓涓细流,向东流去,容纳百川,汇成了中国第一大河——长江,这是不是另一种“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我要特别指出,比喻永远是蹩脚的,论证并不严谨。在张弓射箭的比喻中,高与下,余与不足,它们并不存在“互补”的关系,即不存在以高补下,或者以下补高;也不存在以余补不足,或者以不足补余。
但是,老子在接下来的关于“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对比之中,有余与不足之间是有“互补”关系的。他说:
宇宙运行的根本规律是:让有余的减少,拿来贴补给不足的。人间流行的做事规则却是:让本来就不足的继续减少,拿来奉献给有余的。
“天之道”有点像杀富济贫,“人之道”则像富人盘剥穷人。注意,这与麻将桌上的输赢关系类似,所有参赌人的金钱总额没有变化,只是由输家流转到了赢家的钱包。虽然老子有不严谨之处,但是他的观点我是接受的。
老子敬奉“天之道”,反对“人之道”。接着,他提出了一个灵魂拷问:谁能自己有余而且用它来奉献给天下呢?答案是:只有懂得并遵循宇宙根本规律的人,也就是得道之人。
最后,老子得出了一个结论,也是一个对圣人即帝王的忠告。但是,我看过许多白话翻译,都有点不得要领。试看一个流行的翻译:
所以,圣人做事不仗恃自己的能力,事成了也不视为自己的功劳,不让人称赞自己有才能。
这个翻译什么意思?是不是与老子前边的观点没有关联?其实,老子在此依然是在讲他的“清净”与“无为”。
一个真正得道的帝王(即圣人),不会依“人之道”而会遵“天之道”治国理政。他认为自己只是“奉天承运”,带来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安康,于是他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其功,有所成就而不居功自傲,他特别低调,从不愿意显示自己有多么贤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