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荣强
【老子·第七十六章】原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读老子《道德经》,常常觉得他这老人家挺啰嗦,一个观点反反复复地讲,这大约也导致了一种中国的传统,即长辈总是喜欢对晚辈啰嗦,而晚辈总是讨厌长辈啰嗦。
这种传统在当今社会依然很强大,养过孩子或正在养孩子的父母体会尤深。
我说老子啰嗦,是因为老子“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在书中多次得到体现,生怕我们不懂也不接受。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这两章都表达了老子“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即柔弱的力量可以战胜刚强。
有个成语叫以柔克刚,意思就是用柔软的去克制刚强的。成语的出处是诸葛亮《将苑》:“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但是,以柔克刚的思想渊源应该是老子的《道德经》。
我们来翻译一下本章的意思:
人活着的时候筋骨柔软,死后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的时候枝叶柔弱,死后就变得干枯。所以,表面坚强的东西总是有死亡相随,表面柔弱的东西其实生命力很强大。
这个观点似乎有点违背常理。我们普通人要想自己活得久一点,就要锻炼身体,吃好的东西,让自己身体更强壮。难道要让我们变得弱不禁风,才可以长命百岁?
老子要表达的肯定不是这个意思。他从另外一个角度指出了为什么。他说:
军队如果强大就要被消灭,树木如果成材就要被砍伐。
树木成材就要被砍伐,这个很好理解。为什么军队强大之后就要被消灭呢?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能者多劳,多劳则劳险。强大的军队及统率总是更容易被派到战场,因而被消灭的可能性就增加了许多。这跟“马上摔死英雄汉,河中淹死会水人”是一个道理。二是,这并不是讲的两军对垒,而是指带兵的将军和统帅,比如历史上的白起、韩信等战神,一旦他兵强马壮,战绩彪炳,可能威胁到皇帝的位置,他必然死得很惨。
老子通过观察世界,认识到生存着的东西都是处于柔弱状态的。因此,他得出结论:强大与柔弱相比,强大的处于下风,柔弱的处于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