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荣强
【老子·第七十三章】原文: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这一章,老子仍然是在讲“无为”——这是老子的永恒主题。可是有许多翻译者只重字面意思的翻译,却忽略了老子思想的“无为”底色。
勇敢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不怕危险和困难,有胆量,不退缩。但是,老子却是把勇与敢两个字分开来使用,勇是使人充满力量的志气,敢是形容做事无所畏惧。
其实,严格来讲,把勇与敢分开重组,按照勇与不勇、敢与不敢两个维度分为四个象限,可以人的行为取向分成四种情形:勇于敢,勇于不敢,不勇于敢,不勇于不敢。
老子只挑选了其中最重要的两种情形来讨论,并把它们对立起来。
老子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这其实就是“有为”与“无为”和对立。我认为,老子所谓“勇于敢”等于“有为”,“勇于不敢”等于“无为”。在老子看来,“有为”的结局是死(杀),“无为”的结局是活。
当然,有一点特别重要,“无为”即“勇于不敢”也是需要勇气的,无为不等于不作为,更不等于胆小、懦弱、逃避。
接着,老子指出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两难选择:“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有为与无为这两种做法,虽然一个有利,一个有害,但是人们往往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老子不由感叹道,老天所厌恶的是“有为”,可是又有谁真正明白其中的缘故呢?
上天之道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究竟该怎么办呢?老子提出了三个建议:
第一,不争而善胜。不争就是无为,而且无为更易得胜。老子说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所谓无为,不是不作为,是顺势而为,而无为可以无不为。
第二,不言而善应。不言也是无为。不随便发号施令,不高调宣扬自己,却总是有很多人响应。有个成语叫“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赞扬骁将李广善于带兵。桃李树并不宣扬自己果实之美,但去采摘的人却很多,以至于树下踩成了路。
第三,不召而自来。《论语·为政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子路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表达的是与老子相同的意思,如果统治者做好了自己该做的事,老百姓不用召唤就会聚集在他的身边。
最后老子总结道:“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注意,繟是指看不见的丝线,而天之道就像这些看不见的丝线一样,但是从结果看,却是提前谋划得很好。如果我们以“勇于不敢”即“无为”的方式治理国家,就如同在天空中精心编织了一张缥缈的天网,虽然稀疏得似乎看不见,却什么都无法漏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