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荣强

樊荣强

发表于 2021-12-21 14:24:04
2187 字 · 1118 阅 · 0 评 · 0 赞

居今世志古道

mmexport1ae3ec1a3fb1e26443b240b7ec1e1760_1640068090709

佛教的创立和兴起

约公元前556年佛教在印度诞生,佛教的创始人达摩·悉达多,他证道成佛后被人尊称释迦摩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释迦摩尼出生于迦毗罗卫国,是国主净饭王的太子。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为寻求人生真谛与生死解脱,毅然舍弃王位,出家修道,曾到伽耶城南优娄频罗村的苦行林,修习苦行。经过六年苦修,最终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后游历讲佛,创立佛教。

mmexport038807c494e21caa7be8d8f9919d3c78_1640068100450

树下悟道

与佛教同时兴起的还有耆那教。佛教和耆那教两者都是为了反对婆罗门教而产生的,因为婆罗门教教义三个主要特点:其一是吠陀天启,其二是婆罗门至上的种姓制度,最后一个是屠杀大量牲畜祭祀,佛教和耆那教就是反对婆罗门教这三个特点。

当时印度处于列国时代,国与国之间征伐不断,婆罗门教压迫不断,种姓之间矛盾尖锐,低种族反对高种族、被统治者反对统治者的斗争时常出现,婆罗门的地位也日渐江河日下,社会的动荡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变革。

催生了佛教的诞生,佛教是为反对婆罗门教而生,但它并不反对婆罗门的根基“种姓制度”而只反对婆罗门居于第一等级。

因此佛教在当时信仰的人并不多。而到了孔雀帝国的阿育王时代,佛教兴起并达到兴盛,阿育王为加强帝国的精神统治,大力弘扬佛法,宣扬仁爱和慈悲,向佛教僧侣团捐赠钱财和土地,佛教由此快速发展。孔雀帝国灭亡后,印度次大陆又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佛教的传播从此也受到了影响,但是一度衰落的婆罗门教又死灰复燃,吸收佛家一些思想逐渐形成新的印度教,佛教影响力大大降低。

而在笈多王朝时期,印度教凭借政治力量的扶植,成为精神领域的主流,佛教进一步衰落。在印度文化中,婆罗门教文化属于正统文化,而佛教、耆那教等后起宗教属于非正统文化,在漫长的宗教文化史中,各种宗教教义上彼此借鉴融合。

mmexportc69dfcd736f7db5629e80e3414dae1f3_1640068112156

阿育塔神庙

佛教在印度衰落的自身原因

1、佛教的内部分化,削弱了佛教力量。

公元前四世纪初,佛教徒举行了第二次大集结,由于各地区区信徒对教义的理解出现分歧,在第二次集结后,佛教部出现大分化,佛教分化为大众部和上座部,各派之间相互斗争,削弱了佛教的势力。

到了公元前一世纪前后,佛教内部为适应社会不同阶层和地区特点的不同需要,从各种外道中吸取营养,促使各自竞相发展的繁荣景象,佛教众座部和上座部慢慢演变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小乘佛教则保留了较为原始的教义,大乘佛教不断发展,并向印度教靠拢,失去自身的特色。

而在印度历史发展过程中,大乘佛教更为适应印度的发展,这也必然会导致,保留原有的佛教特色的小乘佛教会被历史遗弃。

最初的佛教必然衰落,因为大乘佛教完全离开了原始佛教的基本特征,大乘佛教认为人的渴望是有神性的力量以及它们赐予的恩惠支撑的,而宗教修炼对世间的生命有相干性,因而适用于俗人,开始强调佛陀是一位救世主,开始强调仪式、祈祷等等。这是佛教内部分化导致了佛教在印度的衰落。

2、佛教的教义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佛教作为一种反对婆罗门统治的社会改革运动并不是一种彻底有效的社会改革运动。因为佛教它不反对种姓制度,而是反对婆罗门僧侣居第一等级,主张刹帝利居首席。它并没有要求去改变下层民众的地位,而是代表上层的第二等级去争首席地位,自然也难以赢得下层民众的支持。

佛教提倡众生平等,但他们所说的众生平等并不是现实中的平等,而是宗教领域的平等,所谓的众生平等太过狭义化了。也很难赢得众人的支持,佛教依旧束缚自身的发展,当一个宗教难以吸引大量的信仰者,这个宗教衰落是必然的。

3、佛教僧侣团内部的腐化

寺庙经济的不断发展,佛教僧侣团拥有了大量的财产和土地,佛教僧侣团内部开始腐化,戒律松懈,僧侣团还不断扩展自己的土地和财富富,剥削下层信仰者的财富,寺庙要求超出了民众的承受能力,所以被印度人民抛弃。

在大乘佛教流行之后,他们开始向寺庙捐赠财物来换取功德。僧人不用每天出门化缘了。曾经刻苦修行的僧人开始贪图安逸,从各方面向社会习俗妥协。使佛教的声誉受到很大影响,民众对寺院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佛教内部的腐化导致了大量的信仰者流失,也导致了佛教的衰落。

佛教在印度本土衰落的外部原因。

1、穆斯林的入侵,超戒寺被毁。

8世纪伊斯兰游牧民族不断侵略印度,烧杀抢掠,见到佛寺就毁,给佛教带来了极大的损害,伊斯兰游牧民族侵的同时也带来了伊斯兰教,对佛教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公元1203年,入侵的阿拉伯人摧毁了佛教的最后据点——超戒寺,标志着佛教在印度的灭亡。

mmexportfe5d1bfebe9cd5bebc3bbd489cb79ccd_1640068124767

佛教废墟

2、印度教的兴起对佛教的冲击。

公元4世纪时,印度教以“新婆罗门教”自居,企图恢复旧有的正统地位,印度教吸收了婆罗门教、佛教和耆那教的思想和教义后不断发展,同时印度教赢得统治者的支持,逐渐兴盛起来,而佛教思想趋于固化,越来越多人信仰新兴崛起的印度教,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

3、统治者对佛教的态度

早期佛教的以兴盛发展离不开统治者的支持,例如阿育王大力推行佛教,提倡全国信仰佛教,阿育王给予佛教僧侣团大量的财富支持,佛教得以兴盛,而到了孔雀帝国灭亡后,笈多王朝打压佛教,推崇印度教,印度教快速崛起,而佛教在失去统治者的支持后,逐渐没落。

佛教在印度本土的衰落既有佛教本身的因素,同时还有外界其他因素导致的。二者共同导致佛教在印度本土衰落!从佛教在印度发展历程来看,佛教本身教义并不多么吸引信仰者,再过它处于印度次大陆那里宗教林立,次大陆多次遭到入侵,佛教缺乏一个和平发展的环境。因此佛教在印度必将是昙花一现,华丽的一瞬间后,就走向灭亡。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樊荣强,钻石国际演讲会创始人,呆萌写作训练营首席导师。口才教练、作家、营销管理顾问。当过政府秘书、电视台策划总监、电器公司企划部长、广告公司总经理、李嘉诚TOM集团项目经理、财经杂志首席记者、高科技集团高管。17岁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擅长公文、新闻、杂文、论文、文案、申论、作文等非文学写作。出版过《三的智慧》《元思维》《元写作》《20天练成脱稿讲话》《当众讲话是门技术活》《魔力演讲法则》《销售与口才》《珠江三角洲批判》《顺德制造》等著作。微信13500352876
发表评论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