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荣强
过渡句是一个句子承接或总结上面的内容,同时提示或领起下面的内容。过渡句在文章中,存在于两个内容的接驳处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过渡句的位置有“3+1”个:一个自然段的结尾,一个自然段的开头,两个自然段之间独立成段。当然,有些人喜欢写长的自然段,那么,过渡句也会存在于自然段的中间。
我们写文章,不能总是原地转圈圈,而必须围绕一个话题,从一个事物转到另一个事物,从一个观点转到另一个观点,从一个人物转到另一个人物,从一个部分转到另一个部分,从一个层次转到另一个层次,为了保证叙述的连贯性与整体性,就必须写好过渡句。
写不好过渡句,文章读起来就很生硬,逻辑不严谨,前后不连贯,起承转合不自然,无法做到浑然一体。
过渡句是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较长的、单独成段的句子。因此,过渡句或过渡段,我们不作严格的区分。尤其是现在的网文,分段更加自由,打破了传统的“一段一个重点”的组织规则。
文章中的过渡,除了使用过渡句之外,还会使用词语过渡与强行过渡两种方式。在讲解过渡句过渡之前,先说明一下后两种方式。
强行过渡,是指不使用过渡词或过渡句,直接跳跃,从一事物到另一事物,从一个观点到另一个观点。这种方法通常在总分结构中使用,尤其要在总的部分有所交代,让读者对分述的内容有预见,强行过渡才不会让读者感到突兀。
词语过渡,就是采用过渡词完成过渡。过渡词主要是连词,既然叫连词,就是用来连接句子逻辑关系的词,其作用就是过渡。这个东西从小语文老师就教过我们。除了连词之外,还会用副词、方位词和序数词来过渡。常见的过渡词有:
(1)表示时间顺序的过渡词:首先;其次;然后;最后;从前;以后;几天后;之后;那时;最近;接下来;
(2)表示空间顺序的过渡词:不远处;在这之前;以上;以下;总之;
(3)表示并列的过渡词:是……也是;此外;另外;
(4)表示转折的过渡词:虽然…但是;无论如何;
(5)表示递进的过渡词:不仅…而且;不但……而且……再者;
(6)表示目的的过渡词:为了;既然……如此;因此;
(7)表示因果的过渡词:因为;作为; 之所以;
(8)表示解释说明的过渡词:例如;事实上;实际上;曾经。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有些情况下,过渡词能够单独完成过渡;而更多的情况是,过渡词与表达观点的句子组合在一起,构成了过渡句。
序数过渡,在此要单独说一下,它又称顺序过渡,就是利用序数词规定次序,使文章有效过渡。其特点是标志明显,清晰有序,行文无阻隔之感。一般的使用方法是:放在段首的如:一、二、三……,第一、第二、第三……;放在段尾的如:此其一、此其二……;此外还有相当于序数的词句如:首先、其次、再次……,先要谈的是、还有、最后还应指出,等等;其它诸如:在……方面,在……方面作为领起,也能起到序数连接过渡的作用。
在演讲中,我尤其强调序数过渡,要求学生习惯于使用序数词提示段落与要点。因为文章是白纸黑字,另起一个自然段读者看得见,即使逻辑层次不大清晰,也可停下来琢磨。但演讲以声音为媒介,如果不跟听者清晰地提示这是第一,这是第二,这是第三,往往容易让听者陷入迷宫。
接下来,我开始讲过渡句的写法。
本文开篇说过:过渡句是一个句子承接或总结上面的内容,同时提示或领起下面的内容。这句话既告诉了我们什么是过渡句,也告诉了我们如何写过渡句。
当然,并没有完全说透。在《元写作》一书中,我列举了10多个连贯提问的类型,其实也是为了解决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过渡与衔接的问题。
核心的方法是:过渡句或过渡段是在回答某一个问题。下面,我们不妨来看一些例子。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明朝那些事》的几个例子。当年明月的书,我非常喜欢,对他书中的精彩的过渡也印象深刻。他的文章受人喜欢,过渡句写得好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例子一:
赈灾物品拨到各种(元代地方行政单位),地方长官们再留下点,之后是州、县,一层一层下来,到老百姓手中就剩谷壳了。然后地方上的各级官员上书皇帝表示感谢,照例也要说些感谢天恩的话,并把历史上的尧舜禹汤与皇上比较一下。皇帝看到了报告,深感自己做了大好事,于是就在心中给自己记上一笔。
皆大欢喜,皆大欢喜,大家都很满意。但老百姓是不满意的,很多人还极其不满意。朱重八肯定是那些极其不满意的人中的一个。
说明:这个例子中,后面这一段就是过渡句。“皆大欢喜”是对前面一个段落的总结,一个“但”字转折,引出了老百姓的不满意,再引出朱重八(朱元璋)是极其不满意者之一。文章的下一段就开始写朱重八的悲惨生活,为说明他最终造反而铺垫。这个过渡句回答的问题是:当官的皆大欢喜,老百姓和朱元璋满意吗?
例子二:
此时,摆在朱重八面前的形势严重了。如果不去起义,很有可能被某一个官吏抓去当起义者杀掉,然后冠以张三或者李四的名字。但投奔起义军也有很大的风险,一旦被元军打败,也是性命难保。
就在此时,一封信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他幼年时候的朋友汤和写了一封信给他,信的内容是自己做了起义军的千户,希望朱重八也来参加起义军,共图富贵。朱重八看过后,不动声色,将信烧掉了。他还没有去参加起义的心理准备。然而晚上,他的师兄告诉他,有人已经知道了他看义军信件的事情,准备去告发他。朱重八终于被逼上了绝路。
说明:这个例子中,“就在此时,一封信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这句话就是过渡句,而且作者把它独立成一个自然段。其实,这个过渡句是在回答一个问题:朱元璋在这种两难的情况下,为什么最终会做出了参加起义军的决定呢?
例子三:
此战后,朱元璋重新认识了这个叫常遇春的年轻人,并亲自授予他总督府先锋的官位。
常遇春是个天生的先锋材料,他善于使用骑兵进行突破,选择进攻位置准确,能冷静判断战场形势。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个武林高手,个人武艺也甚是了得,这一优点在后来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但他也有个致命的弱点,他嗜好杀戮,而且是最不道德的那种——杀降。
古语有云,杀降不祥,从道义上说,对方已经投降,再动手似乎就不那么光彩,可他偏偏嗜好这个,这个嗜好也为朱元璋惹来了大祸。
说明:这个例子中,最后一段就是过渡句。作者指出常遇春这个人杀降的嗜好不好,并且引出这个嗜好对朱元璋的影响。它也是在回答一个问题:常遇春杀降的嗜好给朱元璋带来了什么麻烦呢?
英国开放大学哲学教授奈杰尔·沃伯顿的《40堂哲学公开课》是我喜欢的一本书。这本书的写作手法独具特色。它总是从一个人们日常生活的情景入手,展开哲学问题的思考,再导入某一位哲学家的答案。尤其是每一章的结尾,都有一个自然段,引出下一章的内容,有点像中国传统章回小说“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试举三个例子:
例子四:
边沁一心致力于改造他自己的时代,热切地寻求解决他周围社会问题的办法。黑格尔则声称自己能后退一步,纵览人类历史的全过程,这个过程按照一个模式发展,而唯有最不寻常的智力才能把握那个模式。
说明:这段文字写在边沁一章的结尾,通过比较边沁与黑格尔的不同,而引出黑格尔。世间万物总有关联性。边沁与黑格尔的相同点在于,他们都是哲学家,他们都生活在差不多同一个时代,边沁稍早于黑格尔。边沁生于1748年,死于1832年;黑格尔生于1770年,死于1831年。他们的不同点是什么呢?这个过渡段就是在回答这个问题。下一章就开始讲黑格尔的哲学。
例子五:
哲学家伯兰特·罗素的思想方法大大不同于弗洛伊德。他也像弗洛伊德那样厌恶宗教,把宗教看做人类不幸的主要来源。
说明:这个过渡段位于弗洛伊德的一章最后。它指出了两位哲学家思想方法的不同,也指出了他们在思想观点上相同的地方。所回答的问题是:罗素与弗洛伊德的思想有什么相同点呢?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出下一章对罗素的介绍。
例子六:
萨特大概是20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可是,你若问哲学家们谁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其中很多人却会告诉你:是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说明:这个例子位于萨特一章的最后,通过萨特与维特根斯坦“最著名”与“最重要”的比较,引出了下一章对维特根斯坦的介绍。这里要回答的问题说是:谁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
易中天的中华史系列丛书我都有购买和阅读,虽然有不少人质疑易中天的水平,但是依然喜欢看他写的书,也不担心别人说我读书没有品味。读易中天的书,感觉很轻松,他的文笔很轻快,起承转合处理得极度自然。这也是我喜欢的重要原因。关于过渡句,随便举三个例子:
例子七:
商鞅去见秦孝公,据说带了三套方案。哪三套方案?帝道,王道,霸道。
三套方案,分了三次来谈。先说帝道,孝公无动于衷;再说王道,孝公昏昏欲睡;最后说霸道,孝公听得入神,膝盖移出了座席都没有感觉。
说明:这段文字出自易中天《从春秋到战国》第五章商鞅变法,是“只能霸道”这个小节的开头。前一个小节刚讲过商鞅听闻秦国求贤令之后赶到秦国,正在谋划如何晋见孝公,如何赢得孝公的赏识。一个新的小节开始,也需要一个过渡句,使文章前后连贯。本例子中的前一小自然段就是过渡段,它回答了一个问题:商鞅晋见秦孝公时带了什么治国方案呢?
例子八:
生意做得最大的,是吕不韦。
吕不韦很有商业天赋,他其实是用商业天赋来玩政治的。“奇货可居”这个成语,就是他发明的。
那么,谁是吕不韦眼中的奇货呢?秦国的公孙异人。
异人是秦昭襄王的孙子,安国君的儿子。……
说明:这是《从春秋到战国》第六章合纵连横中“商人吕不韦”这个小节的开头。虽然它是开头,却也是一个过渡段落,从商人吕不韦转到异人身上,是通过对奇货可居这个成语的解读,回答问题:谁是吕不韦眼中的奇货呢?接下去就详细讲异人的故事,以及吕不韦如何把它当奇货居(积储)起来。
例子九:
汉文帝的温柔一刀,据说是受到贾谊的启发。贾谊认为,当时帝国的主要危险,是外有匈奴,内有诸侯。这些诸侯虽然都是同姓,却不等于不会谋反。最好的办法是“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也就说,将大王国分裂成中王国,中王国分裂成小王国。国力弱小,就成不了气候。
不难想象,这种做法只要持之以恒,宗室的危险就会最终消除。后来的汉武帝就是这样做的。
可惜这一方针,最后却被破坏。
于是,灾祸再起萧墙。
说明:这里的过渡段是最后三行字。它出自《汉武的帝国》第一章帝国之初“政变事出有因”一节的最后一段。前面叙述汉文帝剪灭诸侯的方法,最后引出下一节的“灾祸再起萧墙”。这里回答了一个问题:汉文帝消除诸侯的方针执行得如何呢?
周月亮主编的《中国古代十大思想家》也是一本我喜欢的书,不妨也抄录两个不错的过渡句的例子:
例子十:
正当朱熹将理学的种子撒播在颓废的士林之中的时候,在浙东又崛起一支与理学截然不同的哲学流派,这个学派是吕祖谦死后浙东之学的一次渐变,它刚一发生便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
说明:这段话是一个自然段的开头。前一段在讲述朱熹如何传播理学,而此处开头,用“正当……”这么一句话总结前边,引出一个新的哲学流派产生,下文就展开“浙东学派”的具体叙述。这个过渡句回答的问题是:朱熹的理学兴起时,有什么不同的哲学学派兴起呢?
例子十一:
如果说与陈亮等浙东事功派的论点是带有强烈的现实色彩的话,那么,朱熹在后来与陆九渊关于“无极”“太极”的辩论中,则更多的是对自己哲学体系的捍卫。
说明:此段话是一个新的自然段的开头。前面几个自然段叙述的是朱熹与陈亮的论战,此处一句话总结其论战特色,转向比较朱熹与陆九渊的辩论之不同,于是引出下面朱熹与陆九渊的辩论详情叙述。这里回答的问题是:朱熹与陆九渊辩论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呢?
过渡句通过对某种问题的回答,把接下来的思路与文字引向一个全新的或纵深的方向。最近我在看英国艺术评论家威尔·贡倍兹写的一本书《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这本书不像某些关于艺术的书那样晦涩难懂,它逻辑清晰自然,过渡句当然也写得不错。不妨抄录两个例子如下:
例子十二:
卡拉瓦乔是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虽然仅仅38岁就去世,但他成功地为艺术的发展带来了令人瞩目的变革。他将绘画从文艺复兴晚期矫饰主义的僵硬和乏味里解放出来,走向热情而华丽的巴洛克时代。能取得如此巨大的突破,得益于他对传统的创作原则的秉承。
说明:这段话出自《像艺术家一样思考》的第三章“艺术家是极度好奇的”。它的最后一句是过渡句。前面对卡拉瓦乔的贡献与地位给予了评价,通过过渡句引出后面对卡拉瓦乔秉承的艺术创作原则的详述。这个过渡句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突破?
例子十三:
像透纳这样即兴修改画作的情况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讲并不罕见,不过这在艺术界中也不是普遍的。还有一些艺术家更喜欢在创作的过程中花很多时间坐在自己的椅子上沉思,比如马塞尔·杜尚。这位出了名地善于思考的法国画家兼雕塑家甚至可能被冠以哲学家的头衔,他从来不是一个急于求成或行事冲动的艺术家,他的最后一件作品就是最好的证明。
说明:这段话出自《像艺术家一样思考》的第九章“艺术家会停下来思考”。前面的几个段落讲述了透纳绘画的习惯,而这里通过过渡段转向习惯完全相反的杜尚,而且具体指向最后一件作品的创作。后面的几个自然段,就详细地叙述了杜尚最后一件作品的创作过程。
总结一下过渡句写作要点:
第一,根据元写作理论,过渡句其实是在回答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领起下文的内容。
第二,要注意发现上下文的关联性。这些关联性主要包括时间、空间、因果、对比、并列。
第三,过渡句至少涉及两个方面,对上文内容的总结和对下文内容的提示、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