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称村落为“板”的由来及其含义考释──壮族干栏文化研究之一
壮族历来有聚族依田而居的传统,壮语称其聚落为"板"(或近音"曼"、"畈"),流行以"板"来冠村名,其由来和含义与壮族历史悠久的稻作农业有关。在古越人曾经居住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也都有"板"或"畈"的地名。据查,"畈"为形声字,左为形,右为声,意指一片田地,或专指水
聚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为了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与其他社会成员结成一定的关系,以便更有效地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共同生活,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而实行的一种集体聚居形式。它通常由若干个具有亲缘关系或地缘关系的家族或家庭及其住宅建筑所组成。不同地区或不同民族,由于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其聚落的分布、结构与形态也不尽相同,并具有较为显著的地方或民族特征。因此,聚落作为人类住居地的选择、营造和居住生活行为及其相关的观念意识,构成了居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超越自然的成果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壮族称其居住的聚落为“板”,是来源于其先民所开垦耕种并赖以生存的“田”,这是因为壮族及其先民的聚落的出现缘自人们的定居生活,而其定居生活的前提条件是稻作农业的产生和发展。稻作的主要载体是人们开垦的水田,为了方便耕作与管理,人们必须依田而居,据田而作,故而形成了有田就有人们居住的聚落,有人们居住的聚落就有耕田的彼此相互依存的关系及其文化现象,并且构成了田即是村、村即是田的形象性类比思维模式和地名的命名方式。故而傣族聚居的西双版纳将二者合称为“版纳”,而且称人为“布那”,泰国的泰族则称村落为“布板”,其义相同。以“板”作为聚落名,与壮族地区常见的以“那”冠村名的来源和含义是相同的,皆来源于其先民开垦耕种并赖以生存的稻田。
来源:广西图书馆
壮族地区属喀斯特地貌,重峦叠嶂,绵延如海。海拔较高的山间一块块小平地,通常有几平方千米,周围绕着石山,叫做“ ” (rungh)。较低的地方,一片比较平坦的田地,小河穿过,十几到几十平方公里的小平原,称为“峒” (doengh)。狭长的山谷、土坡间河谷,称为“陆”“罗” (lueg)。峒中分布着一个个山寨、村庄,壮话叫做“板” (mbanj)。壮族村落一般背靠比较巍峨奇特的大山,山上长着驳杂的原始森林,百鸟麇集,鸟兽出没,流泉穿石。村前绕着溪流沟渠,或排列一溜鱼塘。村前视野开阔,田畴如茵,远山千姿百态,或如笔锋,或似利剑,或呈波浪,或腾飞马,令人赏心悦目。
壮人的家叫栏(ranz),它有家、房、姓三个含义。这些干栏簇聚一处,少有分散。村落的第一种类型是一家族一姓,同一祖宗之后,这种村落在壮族地区并不少见,而且有的很大,几户到几百户,千户之村也偶尔见到。这种纯一姓的大村落,内部结构颇有讲究。它包括若干家支,若干家支构成较大的家族,若干家族构成宗族。小的村落一般是一个或两三个家族,大的??往是一个宗族。其干栏或地居住宅的排列,受血缘关系远近的影响极深。??般几个亲兄弟分家后,其住宅总是挨在一起,并往往排列成并联或串联式小干栏群。再扩大一些,一个家族住宅基本连成一小区,以便彼此关照。一旦有事可互相呼应,在心理上大家有一种安全感。对外也显示出家庭集团的威力,外人不敢小视。聚居的宗族一体感之意识比较强烈,如家族内有人有功名,则以为全家族的荣耀,成为该家族对外交往的筹码。并且人们往往造些舆论,说这是某个祖坟葬着龙穴,佑及子孙昌盛。这种意识是从汉族那里传来的,壮族早先是没有堪舆的。家族、宗族长期营造的那种浓浓的人情味,弥漫在一个个很有个性的村落,甚至语言上的一些特殊韵味,不同村落的人聚到一起,人们都能很快分辨出谁是哪个村的。比如某个村特别喜欢某个词,某个村的人以幽默风趣著称,某村的人特别死性,等等。这是由于这种一姓村往往有悠久的历史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