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荣强
《论语·为政第二》第8节: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是孔子的弟子,他问孔子什么是孝,或者该怎么做才算是尽孝。关于孝,《论语》中讲到很多次,可以说中国从古到今都有一个孝道治国的传统。针对子夏的问题,孔子回答很简洁,两个字——色难。色就是脸色,扩而广之,就是指你对待父母的态度;难就是表示很困难。再明确一点说,就要你在父母面前表现出和颜悦色这种态度,是非常难的。
色难后面是一个句号,句号后面还有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当孔子说你要对父母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很难的时候,子夏就有疑问,说这有什么难的呢?一个脸色嘛,多简单的事。因此,孔子就继续解释说,“有事”,就是有事情的时候,“弟子服其劳”,就是年轻人帮父母干活;“有酒食,先生馔”,就是有酒有食的时候,让长辈先吃。“曾以为是孝乎”,孔子反问子夏,你以为这就是孝吗?你以为做这些事情就算是尽到孝了吗?孔子说,这些事情其实还是比较简单的,跟老人家干活,有饭吃、有酒喝的时候,就让老人家、长辈先吃先喝,他说这个事情是比较简单的。
那我们回头来看一下这个“色难”,为什么很难呢?在这里,我给大家一个提示,就是我们的所谓讲话究竟是在干什么?是在回答问题。你拿着“色难”两个字要展开讲的时候该怎么办呢?就是要提出疑问,提出立题。我讲的立题,就是建立问题,提出疑问。色难,就是给父母好脸色看是非常难的。为什么很难呢?我讲三个原因。
第一种原因,啰嗦。人老了,多数情况下都会比较啰嗦。我们年轻人听到老年人啰嗦的时候呢,心里边就会很烦;心里边很烦,这个脸色、表情、态度就不是那么好看了。包括我们的中年人,你自己有一个小孩子,正在读小学或者读初中,你要去问你的孩子,他烦不烦你,他也会烦你,原因就是嫌你啰嗦,整天话不停,整天就把嘴巴放在他的身上,他心里边很不舒服。这个时候你看到孩子的脸色怎么样?一定是很难看的。
第二个原因,固执。人年纪大了之后,经过几十年以后,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有些老年人越活越固执,所以我们有句这样的老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就是老人家他觉得自己经历了很多事,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吃的米还要多,因此他认为他的观点、想法是对的,因而非常固执。当年轻人与他相对的时候呢,你很难去和他争辩,你要和他争辩他就会非常地生气。这个时候,由于他的固执,你要保持好的脸色、好的态度,容易吗?不容易的。
第三个原因,干涉。因为老年人永远把年轻人当成孩子。什么意思?老年人八十岁了,你五十岁、六十岁,你都几十岁的人了,但是,在他们的眼里你依然是个孩子。所以他还会干一件事情——干涉你的生活,对你的事情经常指手画脚。但是,我们也知道代沟这个词,时代不同了,想法是不一样的。老年人的想法是基于他们那个年代的生活经历,而年轻人有年轻人的追求,有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但是因为你是孩子,有些个老年人他总是要去干涉年轻人的生活,说你这不对那不对,这要改那要改,这个时候你能保持好的脸色、好的态度吗?很难的,对不对。
这就是我们讲色难——年轻人、晚辈很难对自己的父母保持好的脸色和态度,为什么难,就难在这三个方面。最后提示一下,我们讲话的时候在干什么?在提出疑问,然后再去回答它。所以你看到上面这段话的时候,你要展开讲话,你就可以围绕这个“色难”提出疑问,然后再去回答个一二三,完成一个很好的演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