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荣强
《论语·学而第一》第15节: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贡与孔子这段对话究竟是在说什么?子贡问孔子,如果做人做到“贫而无谄”,就是贫穷但是他不去奉承、巴结有钱的人;或者做到“富而无骄”,就是很有钱但是不骄傲、不自大、不自以为是。这样做人究竟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可也”,就是这不错了。但是,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者”。这是不是比“贫而无谄,富而不骄”进了一层?是的,进了一层。虽然我贫穷,但是我很快乐。虽然我富有,但我不满足于此,我还有追求,做一个“好礼”的人,做一个懂得规矩的人。孔子所讲的人比子贡所讲的人更高一个层次。
子贡听孔子说了之后,就想起了《诗经》中的一句话:“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这里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指什么呢?就是切磋切磋、琢磨琢磨,就是将玉石拿来切割、打磨,最后做成漂亮的首饰。漂亮的首饰不能只是拿一块原石挂在脖子上,必须把它切割、打磨才行。这讲的其实是精益求精的过程,不断有更高追求的过程。因为子贡讲的是“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而孔子讲的是“贫而乐,富而好礼”,孔子讲的比子贡讲的是更高层次的追求,所以子贡就想到了《诗经》中的话,他问孔子“其斯之谓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不是这个意思呢?孔子回答说:赐——赐是子贡的名字,他叫端木赐。“始可与言诗矣”,就是说我可以跟你讨论《诗经》了。《诗经》是儒家“六经”之一,一般人读不懂,读了也是白读。为什么孔子说可以和子贡去讨论《诗经》呢?因为“告诸往而知来者”,也就是你会举一反三了。因为《诗经》讲的是过去的事情,或者讲的是打磨玉器的事情,而会举一反三,说明你已经很聪明了,我可以跟你讨论很深层次的东西,很高层次的东西。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学到什么呢?我们去思考或者讨论一个问题,我们要不断地精进,不断地精益求精,不断地去达到更高的层次。我经常讲,我们讲话的时候,是在玩文字游戏。你看,“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这已经是很好的境界了。但是“无谄”“无骄”是你没有什么,孔子却说,你还要有点什么,要有更高的追求,要做到“贫而乐”和“富而好礼”,就显示出两种不同的层次来,而且还可以不断地精进,不断地深挖,这就讲话就能够达到更高的层次,就能够做到像子贡一样举一反三,会让别人觉得和你讨论问题很有趣,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