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荣强
《论语·学而第一》第12节: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是孔子的一个弟子,他又来代表孔子发言了。他说,“礼之用,和为贵”,礼在儒学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孔子的学说被称为仁学,也被称为礼学,礼是儒家伦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礼指的就是人的行为规范,可以是约定俗成的,更多的是由官方制定的行为准则。尤其在没有法律之前,就靠礼来指导和约束人的行为。“礼之用”的用,就是指功用、功能,也可以指用途,还可以说我们拿它来达到什么目的。“礼之用”就是我们拿礼来要达到什么目的呢?目的就是“和为贵”。和就是和谐,礼是拿来达成人和人之间的和谐的,这是最重要的功用,最重要的目的。
“先王之道,斯为美”,就是有子讲,以前那些君王他们治理国家、治理社会,“斯”就是讲和谐,这是最值得赞美的。“美”指的就是赞美。“大小由之”这句话不大好理解。这个地方其实应该加上一个“但是”,但是什么呢?如果任何事情,不论大事小事都以和谐作为标准,都以和谐作为目的的话,那是有所不行的,有时候也是行不通的。换个说法,就是我们在用礼来治理社会的时候,虽然要以和为贵,以和谐作为目标,但是还是要有些底线。没有底线的话,容易导致一团和气,不讲原则,和稀泥,人们可能就没有礼了,就不讲礼了。对不对?
有子接着再讲,“知和而和”,什么意思?就是你为了和谐而讲和谐,这个时候你讲不讲礼。因此,“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为了和谐而求和谐,不用礼来节制,保持某一个底线,“亦不可行也”,即也是不可以的。这就是整段话的意思。
这里我想说,就我们日常的讲话来讲,也是要守礼的。不守礼就是没有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会出现不和谐甚至严重的冲突。现在有很多所谓的礼仪课,有些人去报名学习,有些单位也请礼仪培训师去讲礼仪课程。这里面的这个礼,指的是礼仪、礼节,它拿来干什么用的,是拿来让我们和谐的。我想结合说话,怎么做到有“礼”?给大家三点建议。
第一是要学会赞美。我们跟别人讲话的时候,如果你不会赞美别人的话,两个人聊天、对话,包括谈判,或者你站在台上讲,下面坐着一大群人听,你不去赞美他们的时候,双方的关系往往是有距离的,不和谐的。比如现在有些外国领袖来访或者发表春节致辞,他要说两句中国话,用洋腔说:“你们好,春节好!”一些歌星到一些城市去开演唱会,开始登场时他跟观众可能用方言打招呼,或者说我告别爱这个城市,特别喜欢这个城市里的人。这是什么意思?就是为了制造一种和谐的关系。
第二是要谨慎批评。我们在谈话过程中,可能别人有不同的观点,但你不要轻易去批评人家,因为当你一批评的时候,人和人之间就可能产生对立,对方可能努力去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而不再管你的观点究竟有什么价值,于是和谐就没有了,你们之间的讨论就很难真正的深入下去,那个时候,你们可能都是在为了面子,各说各话。
第三是要审时度势。这就是该说还是不该说的问题。有些人有一些场合,可能身份不如人家高,或者学识不如人家,说话就感到很困难,不知道自己该说还是不该说。这里的基本原则是,如果你在某个场合身份卑微一点,第一,你不要主动先说话,只要当别人点到你的时候才说,好,我来发表一点不成熟的想法;第二,要时间上尽量简短,因为你在那个场合没有资格长篇大论;第三,一定要谦虚低调,以便你认为自己的观点比现场的那些领导还要深刻独到,也不能自信心爆棚式地讲出来,我认为怎么怎么样……千万不要这么干。一定要按照自己的身份地位来确定该不该说和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