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荣强
《论语·阳货十七》第19节: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子说,我不想说话了。孔子说“无言”,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无语”。孔子也是一个有脾气的人,有学生调皮捣蛋、不努力学习、不尊重老师,孔子生气了,很无语,说“老子不想说话了!”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他胆子很大,敢顶撞老师。老师说不想说话了,他还要追问老师,质疑老师,他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意思就是:老师,如果你不说话的话,我们又能从你那里学到什么东西并且传授给别人呢?子贡在这里说的“小子”指的就是学生。
孔子虽然说“予欲无言”,我不想说话了,但是,他还是沉不住气,有学生跟他抬杠,他不抬回去吗?不抬回去也显得太没有水平了。于是他大声地喊:“天何言哉?”意思就是,天说了什么话呢?这是一个反问句,天什么话也没有说,但是它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你看,“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也就是老天爷虽然不说话,但是,一年四季照样往复运行,百物照样生长。最后孔子又一次大声地喊:天何言哉?老天究竟说过什么话呢?没有啊!意思是,哼,子贡你这个傻小子,老天不说话,天地万物照常运行,我不说话也一样是在教育你们。
孔子在这里用了类比的方式讲道理。天不说话,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老师不说话,学生也可以学到知识。
中国人讲话喜欢类比这种方式,虽然有时候挺牵强,但是,听的人觉得有道理,容易被说服。虽然这样做往往会陷入诡辩。比如《礼记》上讲:“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国无二君,家无二尊。”虽然说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皇帝,一个单位只能有一个绝对领导,一个家庭只有能一个说话能作最终的人,但是,这跟“天无二日”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最后我想讲一讲,为什么孔子认为不说话也能教育学生呢?虽然孔子没有直接说明,但我总结出有三个原因:
第一,身教可以代替言教。不说话还以用行动来做示范,还可以用行动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第二,不教之教。不教就是你有问题向我请教,我不教你,我不理你。这时候你能学到东西吗?也能学到东西,你学到的东西叫坚强,叫忍受,叫教训,叫自强不息。所以我们讲要感恩那些拒绝你的人、打击你的人、伤害你的人。
第三,老师作为一个规则制订者,把规则制订好了,学生自己按照规则学习、行事,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就像老天爷把规则订好之后,虽然不吭声,但是“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一样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这种方式大概就叫自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