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荣强

樊荣强

发表于 2021-03-02 10:49:46
7295 字 · 1263 阅 · 0 评 · 0 赞

b2e573b1d3d9409883e4cbb60728577d

文/樊荣强(写于2002年)

在中国,顺德经常都会成为人们的一个话题。顺德位于珠江三角洲的“肚脐眼”上,离北面的广州不到30公里,离深圳、香港、澳门也近在咫尺,真可谓黄金地段呀,顺德人要不会做生意都难!顺德在阳光最灿烂的北回归线以内,您来到顺德,告别的只是寒冷,拥抱的是温暖的春天和热烈的夏天。

关于顺德,完全可以出一本词典,但那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本文的十大关键词,管中窥豹,也可以达到掌握顺德地域基本特性的目的。为求看官能够把握得全面,本人好话坏话都要说,而不至于成了盲人摸象。

1、可怕的顺德人

20世纪80年代,顺德就以经济的快速发展闻名全国,声名居“广东四小虎”之首。1994年1月,顺德碧桂园学校在《羊城晚报》连续3次刊登以“可怕的顺德人”为题的悬念广告,成功地将世人的目光引到了碧桂园,创造了中国房地产销售的奇迹。

许多人都认为,“可怕的顺德人” 这句话是著名策划人王志纲的专利。其实,这句话是北京的《经济日报》记者朱建中1993年采访顺德之后得出的一个印象和判断,并且作为“北人南行记”系列报道中一篇文章的题目。之所以有“可怕”这样的印象,是因为在传统经济的范畴里,顺德的做法与思路很明显地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另类形象,而且顺德人也创造了令人眩目的骄人业绩。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上,顺德既是一个令人羡慕的繁荣象征,也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可怕”则成了顺德人的一个标签。其内涵就是成功地致富,大胆地创新。顺德2002年的GDP达到400亿元,工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位居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榜首。

“可怕的顺德人”是一个奇怪的称呼,其中的含义是褒是贬,是由衷的钦佩还是自叹弗如,只有说话的人才清楚。有人把“敢为天下先”当成是顺德人的精神实质,但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顺德人在鲜花与掌声中开始有点迷糊了,错过了新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改革与发展的步伐也比以前慢了,顺德失去影响中国的产业优势,以致有人惊呼——“顺德,你究竟还能可怕多久?”

2、顺德模式

当人们不断地重复使用“顺德模式”这一概念时,“顺德模式”的内涵其实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而其原义已经没有多少人清楚了。

改革开放之后,顺德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发展时期:1993年以前,以计划经济为主导,顺德基本实现了工业化。1993年以后,推行企业转制,顺德基本建立起市场经济的格局。而“顺德模式”的概念诞生于第一个发展时期,其实质就是乡镇企业发展模式。10年前,顺德的领导围着经济转,搞项目、拆资金、销产品、谈合同、聘人才……工作都是同企业老板在一起,“上京下香” (“京”泛指京、穗、沪等大中城市,“香”不专指香港,泛指海外),四处奔忙。在顺德任过市长、书记的冯润胜曾说:“虽然我是市长,可同时也是全部企业的总经理。”这就是“顺德模式”的特别注脚。

顺德政府提出的“三为主”(以集体经济为主、以工业为主、以骨干企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思路,这就是“顺德模式”的核心。顺德人拿出政府的招牌来为企业作担保吸引发展所需资金,尽管政府主导产业发展的做法招致非议,但负债发展有两个好处:一个就是把后来的事情提前来办,一个就是能迅速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因为当时是短缺经济,市场上的产品供不应求,有资本投入,能把产品生产出来就能发大财。当时国家对金融监管还不很完善,顺德人“提一篮水果就拿回贷款”,很快就发财了。

3、转得快,好世界

“转得快,好世界”这句顺德人的口头禅,与前一阵风靡一时的《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所讲的都是创新这个道理。“转”有两个意思:一是转变,二是转动。顺德人强调的是后者,要脑子转得快,观念更新快。

顺德人的第一次创业,靠的是“顺德模式”。但顺德模式中绝大部分公有企业是由政府担保向银行贷款搞起来的。1993年统计,顺德工业企业注册资本中,公有经济占74%,外资占24.7%,民间资本仅占1.28%。政府扮演的是大老板的角色,而结果是“有限收益,无限责任,包袱越背越重,风险越来越大”。

产权制度改革(顺德人发明了一个简单的词“转制”)终结了“顺德模式”,“转制”解决了为谁而干的问题,企业经营者有了积极性,顺德第二次创业起飞,也解救了顺德市政府。

在1993年广州珠岛宾馆的一次会议上,广东省委决定让顺德关起门来,进行以企业改革为中心的配套的、综合性的全面改革。1993年8月,顺德的综合体制改革正式启动,顺德人开始转脑子卖企业,也创造了 “全员股份化”、“贴身经营”、“靓女先嫁”等不少新名词。几年下来,全市978家市、镇属企业全部转制完毕,政府独资和控股企业减少到142家。

顺德,是全国最早进行企业改制的地方,凭着一股可怕的敢为天下先精神,突破了令人喝彩的“顺德模式”。各地传媒涌向顺德,大肆宣传,一时间,“转得快,好世界”这句地道的顺德话成为全国流行语。

 4、制造基地

有人说:“没有广东人不敢赚的钱”。其实,顺德人并不是什么钱都赚。“实业聚财”才是顺德老板的本性。

与内地不少老板用一些吓人的大项目“圈钱”而发达的路数不同,顺德老板赚钱靠办厂搞制造业。除家电之外,顺德发达的产业还有涂料、家具、木工机械等。顺德的制造业是靠仿造香港和日本产品起家的,第一把风扇、第一台空调、第一台冰箱,差不多都是把人家的产品买来拆开之后,发现自己也能生产,于是就自己加工或到处采购零部件而组装出来。

既然搞的是制造业,顺德老板赚钱就只赚产品成本与售价的差价。顺德老板要开厂,或者要上马一个产品,他首先算的账是,这个产品的成本是多少,能够卖什么价,市场能够接受自己这个产品多大的量,他需要投多少资,最终他能赚多少钱?这种赚钱方式可以说是最朴素,最实在的。而且在顺德的制造业特别是家电、家具方面形成了的完整的产业链,令其他地方难以追赶。

当然,成就也成了一种包袱,一种障碍。过去的顺德以制造业成功,将来的顺德该怎么发展呢?“成为国际制造业基地”这就是目前顺德人为自己的区域定位。在这个定位背后,隐藏着的是顺德人对自己不谙资本运作的默认。

虽然顺德现在有4家上市公司,但他们在股市上表现平淡,乏善可陈。产业资本只有与金融资本结合了,才具有更大的爆发力和控制力,但今天的顺德差不多只是一个巨型加工组装车间罢了。所以,那些在上个世纪80和90年代赚了大钱的老板们,在家电行业进入微利时代之后难免心灰意冷,叫苦连天了。

5、低调

顺德人以低调出名。

低调的反面是高调。低调只可能不能得到什么,而高调则可能失去什么。也就是说低调会让你很安全,高调则要你付出很大的代价。我在2000年出了一本《杰出的顺德人——顺德企业家访谈录》,最难的是要说服老板们接受采访。顺德老板们在接受采访时千叮咛万嘱咐,说报道企业还可以,但千万不要报道老板本人。说顺德人做事一向低调、务实,这就是明证。而且企业向社会提供的是产品和服务又不是老板,老板们只让报道企业而不让报道自己的用心就更可以理解了。

从政府官员到企业老板,顺德人都对新闻媒介保持小心翼翼的态度。但是看顺德人的低调不可只看表面。顺德人低调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防范。怕露富是顺德老板的普遍心态,因为怕绑架勒索,危及人身安全;怕税务部门来查偷税漏税;怕有关部门搞摊派要赞助。对整个顺德来讲,处在全国改革的浪尖上,改革不可能高调,因为反对的声音多,阻力大,你希望改革,“鬼子”就只能悄悄地进村,否则就会夭折。

另一方面是不善于高调。顺德老板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而且不善于讲普通话,面对媒体,大多数都不知怎么讲话。而且,更深一层,顺德老板缺乏概括、抽象、总结的能力,要把一个行为上升到比较高的理论层次,几乎没有一个顺德老板做得到。这就是顺德老板与北方很多老板的一大明显区别。在北方,一个老板可能企业经营不怎么样,但能够将自己的经营说出一套又一套大道理来。科龙集团原总裁王国端曾经上过一次电视台的《对话》节目,其表现真让人失望。因此,顺德出不了像张瑞敏、柳传志这样的能说会道的高调企业家。

“多做少讲,只做不讲,做了再讲。”这是顺德出生成长而后官至广州市长的黎子流先生对顺德人的美化与肯定。经过现实的反复搓揉,低调成为顺德人的集体无意识,被许多顺德人奉为行为准则,甚至引为一种骄傲。

 6、顺德佬有钱

在广州或珠江三角洲其他地区,你问任何一个人对顺德人的印象,十有八九都回答:“顺德佬有钱”。为什么?“顺德不仅出了许多大老板,开厂当小老板的人也非常多。”

10年前,顺德人做一只电饭煲老板可以赚100元钱,你能小看他们吗?所以“顺德佬有钱”这话顺德人听起来也非常受用。不过,说“顺德佬”而不是“顺德人”,那是因为广州人把顺德人都看成乡下人,有点鄙夷的意思,自然就称“顺德佬”了,虽然他们心里很不服人家有钱。

1996年,我刚到顺德时听说顺德市农行(包括后来分家的顺德信用社)的存款相当于整个安徽省农行的存款,着实让我大吃一惊。2002年顺德农行各项存款余额达303亿元,顺德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达325.7亿元,加起来有600多亿元,比安徽农行要多100多亿元。由此对比就对“顺德佬有钱”有一个比较清楚的概念了。

顺德乃华侨之乡,海外乡亲40多万之众,在世界五大洲20多个国家或地区,冠以顺德会馆、联谊会、联合会、同乡会、同业善堂等名的社团达50多个。顺德人的才智,伴随着旅居港澳和海外顺德乡亲的足迹,已在全球各大洲广为传播。全球首富排行榜,有他们的席位;当今活跃于港澳,盛名于海外华人世界的企业界、金融界、地产界的奇人巨子、专家学者、社会活动家,他们亦不在少数。国人比较熟悉的香港十大首富李兆基、郑裕彤都是顺德人。顺德比其他地区发展快,生活和工作都超过别的地区,这与海外乡亲的支援具有密切关系。

要证明顺德人有钱,还有两个指标,一是住房,一是汽车。顺德人不少住单家独院,自不必说。论小轿车,有数字统计显示,顺德每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已分别达到20辆,大大超过广东省和全国的水平。

1999年,李长春到任广东省委书记不久即到顺德考察,对顺德人有钱也有深刻印象,然后指示将顺德市确定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试点市”。

7、识做

黎子流先生曾用三个词来概括顺德经验:“识做、搞掂、坚野”。“识做”,属认识范畴,“搞掂”,属操作范畴。“坚野”,就是指品质过硬的产品(也泛指做好一切事情)。“识做”是顺德人使用率颇高的流行语,按字面的含义来分析,“识做”也就是会干的意思。但在现实语境里,“识做”却包含着另一番用意:不按原则办事、不按规定办事,而是按某人的口味要求办事。

难怪有位顺德老板总结顺德成功经验就两个字:“回扣”。给回扣就是最讨人喜欢的一种“识做”。

说顺德已经基本建立了市场经济格局,你千万不要以为顺德人办事就真的“法治”而不搞人情。其实顺德人的官本位意识相当严重。顺德人的发家靠的是乡镇企业,而乡镇企业说白了就是关系企业、官员企业。顺德人的成功经历使他们相信关系就是生产力,权力就是生产力。顺德企业虽然现在都民营了,但它们不是原生型民营企业,而是脱胎于政府。

在发展乡镇企业的岁月里,如果某人成了企业老总,他的兄弟姐妹、同学老友“识做”,各自开间配件厂,都给他回扣或者公司股份,大家就可以跟着发达了。

顺德人并非不重视关系,而“识做”就是重视与懂得搞关系。当然,能力也能吃饭。只可惜,顺德人还没有真正的尊重人才,人才只是顺德人挣钱的工具罢了。顺德的外地人还没有大发达,做大老板。当然,你“识做”的话,情况就会好很多。

8、厨出顺德

顺德是粤菜的发源地之一,凤城(顺德首府大良又称凤城)厨师烹饪技艺世代相传,并得到不断弘扬,民间有“食在广东,厨出凤城”之说。单凭“厨出凤城”这一句话,就可见顺德饮食文化之一斑。

“民以食为天”好象专为顺德人而讲,因为顺德人对穿衣一点也不讲究,但对饮食可是挑剔得很。在顺德,随便找一间大排档都绝对能让食客满意,就别说那些出了名的大酒楼了。反过来,在顺德住久了的外地人,再外出“寻食”,总也说不出外地的食品到底少了什么滋味,心底里总会想:还是顺德好!

广东人什么都敢吃,顺德的厨师什么都会做。顺德菜以清淡为特色,用料广博,奇而且杂,河、海鲜是食中珍品,鸟、蛇皆为佳肴,周边及港澳地区食客慕名而至。不少粤菜餐厅以“顺德名厨主理”、“凤城小炒”作招牌吸引食客。

顺德四位高级厨师之一、顺德顺峰山庄总经理罗福南,2002年获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烹饪名师”称号,同时,还被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聘为“中餐烹饪技术比赛”国际评委,这标志着顺德厨师已达到国家级水准。罗福南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他便在专门接待港澳华侨的顺德中旅大酒店掌厨,主理的有清、爽、嫩、滑之誉的凤城炒卖之类顺德特色菜,深得港澳乡亲好评。后长期在顺峰酒店担任总经理,以烹制海鲜闻名。1997年5月,顺德市饮食协会应邀组织20名顺德名厨在香港国际贸易展览中心举行大型顺德美食百席汇演,筵开101席,共有香港各界名流1200人参加。罗福南担任总指挥,轰动香港美食界。

“顺峰山庄”是顺德饮食的一大骄傲。1990年1月,座落在广东省105国道顺峰山路段的“顺峰山庄”开门迎客。饭店为树皮和茅草所建,极具南国山乡风格。此为顺峰集团进军餐饮业的第一家店。1993年,顺峰山庄杀入北京,一句“吃海鲜,到顺峰”的口头禅在北京传开,并且真正让北京人认识到了什么叫“生猛海鲜”。除顺德本地的顺峰山庄外,顺峰集团在北京、沈阳、青岛、广州及澳大利亚等地设有20多家分店,其中在北京就有10家,连续多年囊括北京饮服行业金桥杯评比营业总额第一名和人均创收第一名,并成为北京餐饮业的纳税大户,甚至在2001年与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合办起了顺峰餐饮管理学院。

9、两家一花

任何一个飞速增长的地方都有一个或一批发展亮点,没有亮点支撑的经济十之八九死气沉沉。实际上,这些经济亮点,就是支撑当地经济大厦的支柱。

顺德经济的亮点就是“两家一花”(家电、家具、花卉)。“两家一花”是顺德的特色产业,也是顺德人最大的骄傲。据说,这一说法是李长春任广东省委书记在顺德考察后得出的结论,它既是对过去业绩或亮点的肯定,从此也成了顺德经济产业发展的一个大框架。

顺德有大大小小的家电企业3000多家,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家电制造中心,是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微波炉、电风扇、电饭煲、电冰箱、空调器、消毒碗柜和热水器生产基地。全市家电企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一半,占全国同行业产值的15%左右。令人刮目相看的是,顺德虽小,但在国家工商局认定的广东16个“中国驰名商标”中,顺德就占了5个,它们分别是容声、美的、万家乐、科龙、格兰仕。

顺德既不是家具原材料产地,也没有悠久的家具制造历史,可是顺德人以仿造的方法打造出了一个“家具王国”。从佛山进入顺德后,在乐从镇与龙江镇长达10多公里的325国道两旁,多个大型家具专业市场营业面积达300多万平方米。各式各样的展厅、商场、市场、广告牌等一个接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逛家具城也成了到顺德旅游的一项开心、开眼的内容。乐从号称“世界家具之都”,是全国最大的家具集散地之一,龙江则有“中国家具第一镇”之称,全镇集中了顺德三分之二的家具厂,共有1200多家。

顺德陈村是千年花乡,明代中叶,陈村一带园圃密集,户以花为业,村以花为名,栽培技术居岭南之首。改革开放后,顺德更是以盆栽柑橘、兰花、盆景和各种果树等名扬海内外。目前,顺德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花卉种植面积45000亩,其中陈村镇占了23000亩。虽然顺德花卉的种植面积只占种植业总面积的20%,而销售额却占了种植业的60%,占了大半江山,是顺德农业的一个龙头。

2001年10月,中国第五届花博会在顺德举办。申办时顺德与广州、深圳、大连、沈阳等8大申办城市同台竞争,最终意外胜出,让顺德人的成就感狠狠地满足了一把。而花博会的举办场地“陈村花卉世界”,现已成为珠江三角洲最大的免费旅游公园。

10、城市化

不少国人家里用了顺德产的空调、冰箱、微波炉等电器,但问起顺德,他可能说不知道是什么地方。因为顺德作为一个城市并不知名。电视台曾经在顺德制作过一期关于城市竞争力的节目,主持人杨平用一句话来形容过顺德——“顺德是中国最好的农村,最差的城市”。

城市化是顺德人的一个梦,也是一代顺德人心中永远的痛。

1992年3月26日,顺德由佛山市脱离撤县建市,虽是县级市,顺德人欢天喜地,奔走相告,仿佛一个大时代就要来临,每年的3月26日成了顺德人的节日,政府规定全市放假一天。确实,那一年,顺德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发生,就是邓小平南巡在顺德短暂停留。据说,邓小平从珠海到广州,原本没有打算在顺德下车,但全程有差不多3个小时的车程,邓要小便,于是就有了邓小平视察顺德科龙集团这历史性的一幕。

顺德人在“县改市”后确定的是“城乡一体化”战略,急切地希望在一夜之间就将整个806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都建成城市。有一个举措颇有意味:所有法定的“村”一夜之间都变成了“管理区”。顺德乡镇企业的老板、销售人员经常要去全国各大城市出差,可他们住酒店时拿出来的身份证都不好看,地址一栏写着“顺德市XX镇XX村第X组”,人家一看就以为是农民,怎么与老板身份相配?

8年过去,顺德人发现不可能以“城乡一体化”的办法将顺德全面城市化,才在2001年急忙提出集约城市化的思路,刚好,省政府也确定顺德为2005年建成的广东七个大城市之一,于是顺德人将几个实际级别是“街道办事处”的中心镇政府非法升格为“区政府”。

由佛山脱离之后,顺德人不懈努力,将长途电话区号独立、车牌号独立、政府部门不再与佛山市对口,正当希望升格为地级市真正独立的时候,一阵风暴袭来。省里决定整合区域资源,将佛山建成广东第三大城市,顺德、南海、三水、高明等县级市全部改区纳入佛山市。这一次,顺德人的表现是失落与沉默,甚至是暗暗的抗拒。当地的报纸没有象当年县改市时一样有“抓住机遇”的欢呼式报道,对市改区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则消息。甚至听说在2003年1月5日顺德区委、区政府的挂牌仪式上,麦克风失灵,工作人员折腾了三次,领导们终于才可以讲话。

有位顺德干部借“四驱车”开玩笑说自己成了“四区人”——家住顺德区大良区北区新桂小区。顺德人很久以来都不再认同自己是佛山人,不管是地缘的、经济的,还是文化的因素,顺德人都坚持自己是顺德人。但是,今天的顺德还能以一个独立的城市形象存在吗?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樊荣强,钻石国际演讲会创始人,呆萌写作训练营首席导师。口才教练、作家、营销管理顾问。当过政府秘书、电视台策划总监、电器公司企划部长、广告公司总经理、李嘉诚TOM集团项目经理、财经杂志首席记者、高科技集团高管。17岁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擅长公文、新闻、杂文、论文、文案、申论、作文等非文学写作。出版过《三的智慧》《元思维》《元写作》《20天练成脱稿讲话》《当众讲话是门技术活》《魔力演讲法则》《销售与口才》《珠江三角洲批判》《顺德制造》等著作。微信13500352876
发表评论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