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 方法:所有问题都指向怎么办
我们人类生存的意义在于解决问题,实现自己的目标与理想。所以,我们总是在为各种事情确定目标,同时也在为实现目标而寻找方法、提出对策。
我们人类生存的意义在于解决问题,实现自己的目标与理想。所以,我们总是在为各种事情确定目标,同时也在为实现目标而寻找方法、提出对策。
只要涉及方法、办法、建议、打算、对策、措施、方案等内容需求深入展开的时候,我们就会以“怎么办”来立题,并且用“要求式答案”回答它。
“怎么办”这种疑问在形式上通常与这些关键词有关:解决、克服、战胜、达到、做到、实现、应对、具有、提供、提高、提升、消除、掌握、获得、赢得,等等。
大家要注意,上面这些关键词均属于动词,也就是说,“怎么办”的核心在于“办”字,“办”字有力取致力之意,本义为办理、治理,强调的就是通过某种行为、行动达成某种目的。简单来讲,“怎么办”就是怎么做。对于“怎么办”的立题,我们通常会以“要与不要”、“应该与不应该”来回答,尤其要记住,回答“怎么办”时,句子都会以“要”字开头,如果没有,则可以加上一个“要”字。
前面多次讲过,“怎么办”这种疑问属于“规定性疑问”,而答案则是“要求式结论”,回答时就会以“提要求”的形式出现。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怎么办”其实就是基于我们对事物因果关系或规律(也就是自然法)以及法律、道德等规则的掌握,向别人或自己提出对事物与行为的数量、质量、方式和方法等,做出具有影响力甚至约束力的要求或建议。
前面的章节我讲过,我们人类面临的问题(此处特指毛病、欠缺、不足)只有三类:原生型问题、发生型问题和设定性问题。思考怎么办,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要注意的是,解决问题与达成目标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俗语“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意思有两层:一,知道它是A,还要知道它为什么是A。二,知道它应该是B,还要知道它怎么才会成为B。前一层含义是讲“为什么”,后一层含义是这样“怎么办”。
如果“为什么”这类疑问,是基于当下已经存在的事物,我们朝过去探寻原因,也即研究因果关系的话,那么“怎么办”这类疑问,则是基于一个未来的目标,要确定当下及未来的行动方案。换个说法,我们把“过去因,现在果”说成因果关系,把“现在因,将来果”说成条件关系。讲因果关系和条件关系,我们统称为讲道理。
因此,“怎么办”这种疑问其实也是一种因果关系研究,只不过是面向未来的因果关系,也就是把当下及未来的采取的行动,当成最终目标即结果的原因。为了区别,我们最好把这种关系称为条件关系,即只要达成某种条件,就能得到某种结果。
“怎么办”是一个大问题,我们问“怎么办”的时候,如果不能区分不同的类型,往往会不得要领,问不到点子上。
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题目叫《怎么克服公众演讲的恐惧》,可是通读全文,看不到一个字在讲怎么办,而通篇只讲了公众演讲恐惧的八个原因。也许,我们从原因分析中可以获得某些怎么办的启发,但是,我们需要更直接的答案。就像你告诉我们为什么挣不到钱的原因,虽然这些可能挺有启发,但是,更需要你告诉我们怎么挣到钱。
“怎么办”的类型我们可以按以下三种成对的方式来划分:
总体怎么办也可以称为原则性怎么办。总体怎么办包括了原则、基本、大概、底线、倾向、方向、目标、整体等意思,这是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决定怎么办时的一个重要选择和决定。比如:
对于我们两家公司的合作,总体上你们认为该怎么办呢?
对于这次事故,我们原则上该如何处理呢?
怎么挽救公司,请问你有什么方向性的建议?
怎么处理这次纠纷,我们应该遵循哪几条基本原则呢?
具体怎么办又称为操作性怎么办。操作性怎么办就是在问具体解决问题或达成目标的方法、工具、措施、手段。与总体怎么办比较,具体怎么办一定是解决问题的直接、实用、可操作的方式、方法、工具、措施、手段。举例来看看两者的差别: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如何提升写作水平》,一看这题目就是一篇关于怎么办的文章,作者给出的建议包括:明确写作目的、多阅读经典、掌握实用的写作技巧、多做笔记、坚持练习、向高手请教、多自我总结,等等。这些建议有错吗?似乎没有错,但是有用吗?基本上没有用,因为他讲的都是些原则性怎么办,没有具体、实用、可操作的方法。
对许多读者而言,可能作者直接拿出几个“实用的写作技巧”来,对读者更有价值。而“多阅读经典”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什么叫经典、怎么选择经典、如何快速阅读经典、如何有效阅读经典、如何让经典有助于写作,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具体化。
我经常在演讲口才的培训课堂上讲,我们把文章分为鸡汤文和干货文,鸡汤文就是那种只写“是什么”“为什么”和“原则性怎么办”的文章,而干货文就是那种重点讲“具体怎么办”的文章。比如:
怎么才能确保创业成功呢?假如你回答:第一,选择一个好的项目;第二,建立高端人脉关系;第三,打造优秀的团队。
这三点确实不错,可是往下面你只是泛泛而谈,甚至只谈为什么要选择一个好项目,为什么要建立高端人脉,为什么要打造优秀的团队,但是,对具体如何选择好项目、如何建立高端人脉、如何打造优秀团队只字不提,那不就是废话连篇吗?
大家还记得前面讲“为什么”的时候说过的丰田思考法的“连续追问五个为什么”吧,连续追问可以让我们找到真正的原因。其实,我们问“怎么办”时,如果也连续追问五个怎么办,那我们所得到的解决问题的答案,一定会更全面、更具体、更深入、更细致、更独到、更有用。
思想上怎么办和行动上怎么办,这两者区别很大。我们批评一个人,说他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意思就是他在思想上想法很多,而且高大上,但是就是没有实际的行动。
不可否认,“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应该被我们瞧不起,这样的人也有可能一辈子都一事不成。但是,从整体来讲,思想上的怎么办又是不可或缺的,甚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
为什么思想如此重要呢?
有一个大多数人都比较认同的说法: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会比较认同呢?因为人的命运看似由客观环境和条件决定,但是,在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每个人的思想不同,往往决定了他们不同的命运。换个角度看就是,客观环境与条件我们不能掌控和改变,但是自己的思想却是可以掌控和改变的。
思想上的怎么办包括些什么呢?以下这些关键词都属于思想的范畴:认识、知识、观念、信念、信仰、意识、意志、欲望、需求、情绪、感情、态度、标准等等。思想层面的这些东西,看似有些虚无飘渺,但是它们时时刻刻都在人的可见的行为后台起着支撑作用。
人与动物的区别大概就在于此,动物只是凭借它们的感觉和条件反射而行动,而人则依赖内心的理性与感性交织混合的思想,被思想层面的东西所控制、驱策和改变。
总之,思想上的怎么办,就是将前面所列的关键词加上一个动词:提高认识、增加知识、改变观念、树立信仰、强化意识、坚定意志、激发欲望、刺激需求、控制情绪、增进感情、端正态度、明确标准。由此我们可以观察到,很多人在行动上没有影子、没有效果,其实首先缺了思想上的怎么办。
行动上的怎么办又是指什么呢?就是指具体的手段、措施、步骤、方法,是指人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为了明确区别,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问:如何提升写作水平?答:第一,明确写作的目标。(思想上)第二,保持学习的热情。(思想上)第三,坚持每天写一篇文章。(行动上)第四,参加一个写作培训课程。(行动上)
如果我们把解决问题分阶段的话,简单一点,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准备和实施。准备阶段就要解决一些前提性的问题,而实施阶段就是在具体落实,因此,怎么办也可以分为前提性怎么办和落实性怎么办。
举例来讲。比如要举办一次会议,哪些属于准备性的怎么办呢?1、确定会议议题、内容。2、确定会议开始和结束时间。3、确定与会人员多少,公司有哪些,能确定重要人员名单最好。4、确定会议的方式,是演讲式还是讨论式。5、确定会议的经费、场地、物料、工作人员安排,等等。
落实性怎么办指的就是如何执行到位,把前期准备安排好的各个事项落到实处,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再完美的准备、计划,如果不执行到位,都没有任何的意义。我们许多人觉得自己很失败,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一直在准备,在计划,可就是没有行动,没有执行,或者在执行过程中偏离目标,半途而废。
拿学习提升写作水平来讲。大量阅读、参加写作培训班、找人讨教学习、摘录精彩的句子、心里想过无数次一年写20篇文章、在写作网上注册一个账号、跟朋友宣布自己想出版一本书,等等这些行为都属于前提性怎么办,而落实性怎么办就是:从现在开始,立刻,马上,写出第一篇文章。
回答“怎么办”这种疑问,在人的思考层面与表达层面上是有所不同的。
在思考层面,我们可以直奔主题,直接回答。但是,在表达的层面,尤其是在对话、演讲或写作这样的情景中,有时候必须表现得婉转低调一些。正所谓“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如果直接告诉人家怎么办,恐怕容易招来忌妒,再好的意见、方法都会被扼杀或抛弃。
比如:你做为公司的一个人力资源经理,新上任不久就面临一个员工状告公司的案子。如果老板问你怎么办?你怎么回答呢?你绝对不会以专家的语气语调,说应该怎么怎么办,而可能会这样说:“这方面我不是太专业,但是我以前的公司遇到过类似的案子,他们是这样处理的……我觉得这种处理方式我们可以借鉴。”
又比如:你是一个公司老板,你参加一个电视节目,跟一群现场的创业者交流。主持人问:你认为怎么才能创业成功呢?你会真的像个大师一样指点江山吗?可能你不会,你会这样说:“我自己也不太成功,还在努力奔向成功的路上。我说说自己以前的一些做法吧,总结起来就三点……我就是这么做的,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启发。”
大家看到没有,上面两个例子,讲的是别人是怎么办的,讲的是我是怎么办的,这个形式看似在讲是什么,但实际上是要告诉人家怎么办。只不过,为了显得自己谦虚、低调、婉转,为了更容易让听者接受、理解,采用了借人表己的方式,把怎么办用是什么的形式讲出来。
总结一下,在写作、演讲、对话等表达层面,具体回答怎么办这种疑问,分三种类型:
一,启发引导式。举出一个或多个例子,启发别人举人反三,也可以总结例子的关键点。
二,重点列举式。列举主要的解决办法措施,不求全面系统,只是指出关键、重点,或者别人遗漏之处。
三,系统方案式。每种措施都解决其中某一方面问题,合起来解决整个问题。
现在讲在思考层面如何回答“怎么办”的疑问。首先说个笑话:
某人去医院看病,完了之后他问医生,我平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医生告诉他,多休息,不要剧烈运动,特别是一定要少喝酒,一次最多喝二两就可以了。病人过了半个月去医院,医生问他如何。他说病好得差不多了,但是自己天天喝醉酒。医生质问他,不是叫你少喝酒吗?你怎么还天天醉酒?病人说:我以前根本就不喝酒啊!
看完这个笑话,我相信你已经明白,我们回答怎么办之前,一定要先搞清楚“是什么”。
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都会指向回答“怎么办”,因为“怎么办”才是实现我们最终所追求的目标的关键。当然,也只有搞清楚“是什么”和“为什么”,才能正确地回答“怎么办”。
前面笑话中的那位医生就是没有先弄清“是什么”,所以给病人提出了错误的“怎么办”。医生的正确方法是对症下药。
因此,“怎么办”这种疑问,可以分三个层次或三种方式来回答:
一,从“是什么”开始,比如先划分不同情况,明确标准与目标,然后提出怎么办的思路、措施、方案。
二,从“为什么”开始,比如先寻找原因,然后根据不同原因提出相应对策。
三,直接从“怎么办”开始,这就是提出具体措施。但是,前提是是什么已经是公开的、谁都清楚的。
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有些人会采取最宽泛的讲怎么办,也就是把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都装进怎么办里面来讲,比如:第一,了解事实,摸清情况;第二,分析原因,针对解决;第三,采取行动,寻找方法。这里的第一是讲是什么,第二是讲为什么,第三是讲具体怎么办。
再举个例子。比如,拿“如何过上幸福的生活”为题演讲,我们来看看如何分别讲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以及如何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都装进怎么办里面讲。
分别讲——
第一段讲是什么,即幸福的生活是怎样的?也就是自己心目中的幸福生活的标准是怎样的?
第二段讲为什么,即为什么人人都渴望过上幸福的生活?
第三段讲怎么办,即怎么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也就是要做些什么,幸福的生活才会来临?
都装进怎么办里面讲——
第一段讲要搞清楚幸福的生活是怎样的?
第二段讲要搞清楚自己为什么渴望过上幸福的生活?
第三段讲要具体怎么努力与付出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大家觉得以上两种讲法,在内容上有什么区别吗?完全没有区别。
从上面的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把所有要想讲的内容都装进怎么办里面,其实就是把相关内容都变成行为要求,即在话语前面都加上一个“要”字。因此我总是强调,所谓“怎么办”的立题,在回答的时候,一般在句首都可以加上“要”或“不要”这样的前缀,这就是在提要求。
上面讲过,要回答“怎么办”,往往需要从“是什么”开始,而“是什么”当中就包括了对事物的分类。正所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不分类,就只能笼统地回答,不仅可能没有针对性,而且可能是不着边际的废话,甚至可能根本就提不出有价值的解决方法。
因此,我们要牢记,回答“怎么办”一定要分类先行。如何分类呢?以下四种分类是最常见的:
分类型回答
分类型就是把事物按不同的情形进行划分,然后提出不同的怎么办的对策和方法,可以称为“分类施策”。
我是做培训老师的,我经常喜欢讲一句话——因材施教。这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指老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从而获得最佳发展。
分别不同的实际情况,其实是讲“怎么办”的基本原则。就拿演讲培训来说,每个学生来跟我学习,他们的年龄、职位、问题、需求、学历、经历、水平以及智商、理解力、悟性等等,都很不一样,甚至天差地别。我能够无差别地进行培训指导吗?当然是不能的。
比如,有的人主要是自信心不足,我就重点培养他的自信心,帮助他消除上台讲话的恐惧;有的人主要是没有话说,我就培训他如何打开思路,让他变得话语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有的人是讲话没有逻辑,缺乏条理,容易跑题偏题,我就培训他如何思路聚焦,有重点、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如何分类型呢?在前面的第八课关于分析里面,我曾经说过,主要的类型划分所依据的标准包括:来源、性质、过程、结果、对象、时间、程度、等级、位置、特征、数量、重要性、紧迫性、关联度,以及下面将要讲到的主体、步骤和原因,等等。
分主体回答
分主体其实也属于分类型的一种,就是把行动的主体分为不同的类型。我把这个分类特别提出来单独讲一讲,是因为这一点特别的重要,含糊不得。
“怎么办”的立题,要特别注意怎么办的主体,即要有明确的主语,明确“谁”怎么办?因为不同的主体,“怎么办”的办法与措施是不一样的。
拿两个例子来说吧。在本书第四章我讲到疑问的类型时举过一个例子。我女儿初中语文老师在家长会上的开头是这样的:
各位家长,大家好!我是这个班的语文老师,我姓石,非常高兴今天在这个家长会上跟大家认识。今天这个家长会,我想跟大家讨论三个问题:第一,初中语文学什么?第二,我打算怎么来提高孩子们的语文成绩?第三,各位家长怎么来配合我的教学?
大家注意到没有,石老师的第二个和第三个疑问都属于怎么办,不过,第二个是“我”(老师)怎么办,第三个是家长怎么办。
再看一个例子:我一个做企业管理培训的朋友,曾经在QQ上问我“如何激励下属”,这个疑问在形式上是没有主体的,也就是没有明确“谁”来激励下属,这就不是一个好的立题。当时我非常无语,没有回答他。对于这个话题,如果问:
老板该如何激励下属呢?
高管该如何激励下属呢?
主管该如何激励下属呢?
这三个立题针对不同的主体,答案自然就是不一样。
当然,我们在许多文章和演讲中,会经常发现省略主语的情况,但这要分两种:一种是在特定的语境当中,读者与听众明白所指主体是谁。一种则是作者或演讲者自己的思维不够缜密或者混乱,无意识地省略了主语,并导致语意的含糊不清。
分原因回答
分原因回答是一种非常实用而有效的方法。前面讲过,回答“怎么办”的疑问,我们可能从先从“是什么”(事实与现象)开始,然后分析“为什么”(原因和理由),最后才讲“怎么办”(对策与方法)。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有时候,我们会把原因与对策对应起来讲,有时候也可能不对应起来讲。
先举一个不对应的例子。比如我们讲为什么很多人都害怕公众演讲。答案是:第一,过去不重视演讲;第二,从来没有参加过专门的训练;第三,演讲机会太少。这个答案有没有错?没错。那么,我们接着讲怎么才能做到不害怕公众演讲呢?答案是:第一,报名参加培训;第二,学习掌握别人的经验和方法;第三,坚持不懈的刻意练习。
大家注意到没有,上面这个例子中,原因与对策并不是完全对应的。但是,下面的这个例子,原因与对策就对应起来了,我们可以把它称为“转因为策”。
给大家一个特别的提醒,记住“转因为策”这个方法,不仅实用,而且理解了它的话,对立题的理解又再进一层。
假如你是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你要写一篇自我检讨的文章,先写“为什么自己成绩不好”这个立题,你的答案是:第一,学习积极性不高;第二,上课没有认真听讲;第三,没有好的学习方法。这是拿来回答为什么的。
如果你写过检查就知道,除了找错误的原因,还要谈改正错误的打算,既是对自己的要求,也是给别人一点忠告,那就还得写“怎么才能提高学习成绩”这个立题。怎么写?那就套用前面讲原因的三个要点,把叙述角度变换一下就可以了。答案就是:第一,要保持学习积极性;第二,要在上课时认真听讲;第三,要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这种方法很常见。为什么叫作“转因为策”?因为它直接简单地把分析为什么的原因,转化为说明怎么办的对策。
分步骤回答
有一个成语叫循序渐进,意思是按照一定的步骤或程序逐渐推进或提高。做任何事情,虽然我们也讲“双管齐下”或“多管齐下”,但是,很多情况下,如果有多件事情,那就得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地处理;如果是一件事情,那也要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完成,这是基本常识。因此,我们对于“怎么办”的疑问,通常可以按照步骤来回答。
我记得我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教室的清洁卫生都是由学生每天放学后负责的,分小组轮流打扫教室一个星期。这件事情看似一件小事,但是也必须遵循基本的步骤:首先是将凳子翻过来放到桌子上,接着在地上洒水,然后开始扫地,扫完后将凳子放回到地上,最后才用抹布擦桌子。这个步骤可以打乱吗?显然是不可以的。
我经常辅导一些参加公务员面试的学员,我总是告诫他们,回答“怎么办”的问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按步骤来回答,这样既能表现出条理性,也能够让自己的思路不至于混乱。
比如,面试的题目是:单位上要组织一次公文写作培训课程,这次培训课程由你负责,请问你怎么办?我告诉学生,你可以这样回答:
如果我来负责这项工作,我会分成四个步骤来进行。第一步,做好调查研究。包括:在充分理解和领会领导意图和要求的基础上,向老同志请教,看看以前一般是怎么做的,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听取他们的建议;上网查询其他单位组织类似活动有什么好的办法;为保证培训更有针对性,听取单位员工对培训的需求、想法和建议。第二步,拟订培训方案。方案包括:时间、地点、主讲老师、参加对象、工作人员、培训资料、后勤保障、安全措施、费用预算,等等,方案写好后报领导审批。第三步,精心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要抓住三个关键,一是重要人物的时间配合,确保不会缺席;二是保证培训达到预期效果,想办法让参训人员积极认真参加学习;三是确保安全,不能出任何意外事故。第四步,做好总结反思。培训活动结束后,听取参训人员的意见反馈,组织相关工作人员交流讨论,撰写工作总结上报给领导。
按步骤来回答“怎么办”,实际上也就是把一件事情的相关要素按时间进行排列,既明确了先后顺序,也把各个要素、各个方面的内容都作了清晰的陈述。
要特别提醒大家,不要因为我最所举的例子是小事情,就认为只有小事情才需要或可以这样分步骤回答。大事情也是一样的。比如,中国实现现代化战略就是“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