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聚焦:通过立题防止跑题偏题
立题,是我独创的一个工具性概念。什么是“工具性概念”?它是与“认知性概念”相对的。“认知性概念”解决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问题,也就是知道它是什么。而“工具性概念”解决人们如何采取行动的问题。简单来讲,两者区别如下:
认知性概念=名词
工具性概念=动词
作为一个工具性概念,立题解决我们写作中的什么问题呢?主要就是解决思路飘浮、不聚焦、跑题偏题的问题。
什么叫立题呢?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本质上来讲,立题就是“建立问题”四个字的缩写,就是指提出一个疑问。之前我多次讲过,写作就是在回答问题,而立题就是指在文章中提出的大问题、主要问题、重要问题、核心问题。立题区别于“问答思维”中所讲的小问题、次要问题、过渡性问题。
二是从形式上来讲,立题就是一个疑问句。再次强调:立题就是一个疑问句。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呢?因为跟我学习演讲与写作的许多学生,上课N多次了,还没有弄清楚立题是什么,还会问我:“樊老师,我认为做人一定要讲诚信,这句话是不是立题呢?”这显然不是立题,我告诉他:“讲诚信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讲诚信?为什么总是有人不讲诚信?怎么与不讲诚信的人打交道?怎么树立自己讲诚信的形象?这些疑问句才叫做立题。”
也许你会说,我看过好多的文章,通篇都没有一个问句,更没有立题这个问句,这是怎么回事?这确实是事实。但是,这并不等于那些文章没有立题。还记得我前面讲过的“问答思维”吧?无数的文章,虽然表面上看没有问句,但是字里行间其实充满了问句,只不过被省略掉了,被隐藏了。
立题这一问句,也没能逃脱经常被省略的命运。虽然读者在字面上看不到立题,但是作者的脑袋里面一定装着立题这个问句,他写的文字就是在回答它。当然,对于思维混乱的人来讲,他的脑袋里边也许没有明确的立题,他写的文章在字面上也看不到立题的问句,所以,他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是没有逻辑和重点的。
大家记住了,不管在字面上有没有看到立题的问句,立题就是一个问句。
下面我要跟大家区分一下写作中与立题相关的“一立三题”:立意、话题、主题、标题。
立意
立意首先是一个动词,也就是说,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做好确立文章中心思想与意图这件事情。所谓“意在笔先”,立意产生在写作之前。
立意也是一个名词,也就是立意作为一个动作的结果,立意包括作者通过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以及写作意图及动机等。此时,立意可以等同于主旨或主题。从这个角度来讲,立意的要求包括四个方面:
(1)立意正确:文章表达的思想观点与情感要符合主流的价值观,能给人以积极的启发和引导。
(2)立意集中:文章应当集中表现一个中心,而且行文要紧扣中心,不能偏离。
(3)立意新颖:避免陈词滥调,要尽量写出前人未曾表达过或者傲然不同的观点。
(4)立意深刻:避免泛泛而谈,空洞无物,要透过表象的迷雾,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意蕴。
立意与立题的根本区别在于,立意主要指观点,它是一个陈述句;而立题是一个陈述句。
主题
主题是指文章中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也就是主旨。换个说法,主题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观点。当然,有些人也用主题这个词泛指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果主题指的是观点,那么它就是陈述句,而立题则是在主题(观点)基础上提出的疑问句,这是最大的区别。
话题
话题或称为议题,是指文章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因此,话题本身并不涉及观点,在一个特定的话题内,往往会有各种不同的观点,同样的一个话题不同的人来写文章,可能观点一致,也可能观点针锋相对。
话题也分为不同的层次:最宽泛地来讲,一般分为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科学等,大致按学科或者人类活动性质来划分;其次可以按较为具体的人类活动来划分,比如创业、婚姻、上学、看病、读书、打工、过年、电视剧、旅游等;最后,话题还可以按具体的事件来划分,比如最近热门的新闻事件:某老板破产、某明星直播翻车、某贪官下狱,等等。
同一个话题,作者可以写不同的立题,也可以表达不同的立意。
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门脸,是标明文章、作品等内容的简短语句,标题可以使读者了解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标题在形式上可以是一个字,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个短语,而最常见的则是一个句子。以字、词和短语为标题,比如《早》《悔》《恒》《饺子》《读书》《写作之道》《交友与口才》,这样的标题并没有亮出作者的观点,只是表明了话题的范围。
更多的文章标题则以句子的形式出现,并且亮出了作者的观点,比如《没有沟通力就没有竞争力》《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或者对某个问题的答案作出提示,比如《为政者三戒》《软文的写作技巧》《与同事交往的12种正确方式》。
现在自媒体发达,为了吸引眼球,许多文章的标题都设计成疑问式,如《如何制作小程序?》《怎么克服公众演讲的紧张?》《公文写作的十大难点是什么?》《为什么网络喷子这么多?》。
我要特别提醒大家,除了那种只是标明话题范围的字、词和短语标题外,所有的标题要么是在提出疑问,要么是在回答疑问,而且所有的疑问只有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这三种类型。
立题是疑问句,但并不是所有的疑问句都能够称为立题。如果按封闭与开放来划分,封闭式的疑问句就不能拿来作为立题,因为它们的答案都非常简单,只需要“是或不是”“好与不好”“行与不行”“对与错”这样简单的一两个字即可。
只有开放式的疑问句才能拿来作为立题,因为立题需要我们展开比较详细地回答。开放式的疑问句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种“元问题”或“元疑问”。因此,立题就只有三种类型,别无其他。因为本后后面将用专门的章节详细讲解说明三种立题,所以此处只作简单的说明。
立题类型之一:是什么
是什么是关于事实的疑问,可以称为描述性问题,它引出的答案包括:事实、现象、表现、特征、过程、结果、观点、标准、要求、想法、体验、感受等等。是什么包括客观是什么与主观是什么,客观是什么是对纯粹客观世界的疑问,主观是什么是对我们主观世界的疑问。比如:
深圳房地产市场目前的基本情况如何?(客观是什么)
深圳市民对房地产的期待是什么?(主观是什么)
今天的天气状况如何?(客观是什么)
你喜欢什么样的天气?(主观是什么)
立题类型之二:为什么
为什么是关于原因的疑问,可以称为解释性疑问,它引出的答案是对事实、现象、结果、观点、行为背后原因的解释。可以说,为什么总是基于是什么而提出来的,每个是什么的答案后面都可以追问为什么。因此,基于是什么分为客观是什么和主观是什么,为什么也可以分为客观为什么和主观为什么。
在日常的语言中,我们可能会把客观为什么称为客观原因,把主观为什么称为主观原因,其实,我认为比较恰当的说法应该是客观为什么称为原因,主观为什么称为理由。比如:
为什么地球会自转?(客观为什么)
为什么我喜欢四处旅行?(主观为什么)
为什么国家会推行延迟退休?(客观为什么)
为什么我会选择自主创业?(主观为什么)
立题类型之三:怎么办
怎么办是关于办法的疑问,可以称为规定性疑问,也就是我们针对某一问题(欠缺、不足、毛病)提出解决办法,或者针对某一目标提出实现目标的对策、措施。比如:
如何战胜拖延病?(解决问题怎么办)
怎么解决团队缺乏凝聚力的问题?(解决问题怎么办)
怎么快速提升写作水平?(实现目标怎么办)
如何快速写出容易吸引读者眼球的标题?(实现目标怎么办)
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对三种立题恐怕应该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了。但是,我还还必须把三种立题的关系再作说明,否则你在运用的时候,你会还有困惑。因为你会发现,有时候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竟然傻傻地分不清。分不清的情况有三种:
第一种,所有的为什么与怎么办都可以用是什么的形式表现。比如:
我参加这次比赛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我要来参加这次比赛?
我向大家推荐这本书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我要向大家推荐这本书?
公司推出这种新的营销策略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公司要推出新的营销策略?
采取这个专项行动的重要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采取这个专项行动?
提升阅读效率最可行的方法是什么?——怎么提升阅读效率?
快速拉近人际关系的建议是什么?——怎么快速拉近人际关系?
常用的幽默技巧是什么?——怎么让自己更有幽默感?
防止被人欺骗的对策是什么?——怎么防止被人欺骗?
你想提升销售业绩的打算是什么?——怎么提升你的销售业绩?
第二种情况是,所有的疑问其实都是用事实来回答,要么是客观事实,要么是主观事实。所有的事实(不论客观还是主观)都存在于因果链条上,它究竟属于是什么,还是为什么,还是怎么办,关键是看我们怎么使用它。比如:
90后员工有什么特点?——这是是什么的立题,我们直接列出90后员工的三个特点作为答案即可。
为什么对90后的员工要这样管理?——这是为什么的立题,我们可用90后的三个特点作为答案,来解释为什么要这样管理。
怎么管理好90后员工?——这是怎么办的立题,如何管理90后员工的具体措施,当然不能脱离90后员工的三个特点。
第三种情况,所有的是什么、为什么,最终都指向怎么办。我经常讲一句话:“不讲怎么办的文章,不是在忽悠就是在耍流氓。”我想表达的意思是,写文章一定要写怎么办。而事实上,我们也可以把是什么与为什么的内容,装进怎么办里面。比如:以《如何过上幸福的生活》为题写一篇文章,我们先来看看如何分别写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
第一段写是什么,即幸福的生活是怎样的?也就是自己心目中的幸福生活的标准是怎样的?
第二段写为什么,即为什么人人都渴望过上幸福的生活?
第三段写怎么办,即怎么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也就是要做些什么,幸福的生活才会来临?
如果把是什么、为什么都装进怎么办里面写,又是怎么样的呢:
第一段写要搞清楚幸福的生活是怎样的?
第二段与要搞清楚自己为什么渴望过上幸福的生活?
第三段写要具体怎么努力与付出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大家觉得以上两种写法,在内容上有什么区别吗?几乎没有区别。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把所有要想写的内容都装进怎么办里面,其实就是把相关内容都变成行为要求,即在话语前面都加上一个“要”字。因此我总是强调,所谓“怎么办”的立题,在回答的时候,一般在句首都可以加上“要”或“不要”这样的前缀,这就变成了怎么办。
写作就是在回答疑问,这是“元写作”的核心和底层逻辑。如前所述,立题分为三种类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种“元问题”囊括了所有类型的问题,是什么是在“摆事实”,为什么是在“讲道理”,怎么办是在“提要求”。简单罗列如下:
是什么——描述性疑问——事实——摆事实
为什么——解释性疑问——原因——讲道理
怎么办——规定性疑问——方法——提要求
顺便说一句,我们平常讲,在沟通讨论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摆事实,讲道理”。这句有道理,但是不全面,还要加上“提要求”。写文章,一方面,在形式上可以说是有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种问题;另一方面,在内容上也可以说就是在“摆事实”“讲道理”“提要求”。
通常情况下,上述三个立题应该分别展开回答,即“是什么”对应“摆事实”,为什么对应“讲道理”,怎么办对应“提要求”。但是,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学习任何知识与技能绝不能教条主义,只会生搬更套,而不懂得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因为,有时候,上述问与答不能简单、直接对应。
我们来看一篇文章,我写的《读书是为了什么,为什么读书人容易被欺负?》:
“读书是为了什么,为什么读书人容易被欺负?”这是从《知乎》上看到的一个问题。问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读过不少书的人,而且是被人欺负过的人。他这一问,算是灵魂拷问。
我还算是读过不少书的人,但是没有感觉被什么人欺负过——或者是被人欺负了而不自知罢,因此我想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看读书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列出一长串,或者叫做读书的100个理由。但是,绝对没有一个理由叫做为了让别人欺负。相反,读书是为了出人头地,为了让自己别被人欺负,反倒是理由之一。
大致来讲,读书是为了以下这些目的:
第一,满足好奇。书里面的世界比现实的世界丰富多了,而且十万个为什么的答案都在里面。
第二,学习技能。比如怎么炒菜,没有师傅教,拿本菜谱也可以。
第三,打发无聊。有的人无所事事,看点言情、武侠小说,时间嗖地一下就过去了。
第四,出人头地。这个读书的含义广泛一些,包括上小学中学和大学,这叫知识改变命运,尤其是那些乡下孩子、寒门子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学而优则仕”“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第五,获取谈知。知识现在有种说法叫“社交货币”,也就是你跟人交谈的时候,有可以交换的东西。否则人家会认为你无知无趣。
第六,装逼骗人。这个可能是假读书,但是,假读书也要读一读,至于读进去没有是另外一回事。
再来说说为什么读书人容易被欺负?这个问题得先纠正一下,并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会被人欺负,而只有一部分读书人被人欺负。因此,说清楚哪些读书人会被人欺负,就等于回答了为什么读书人容易被人欺负的问题。大致有以下一些读书人容易被人欺负:
第一,身体瘦弱的读书人。这里有一个特殊的因果关系:身体强壮的人就去习武或干行走江湖的事了,而身体瘦弱的人就呆在家里足不出户地读书,故从古到今读书人往往弱不经风、瘦不拉几。
第二,书呆子。这种人可能读书不少,可是社会适应必比较差,因此往往人缘差、地位低,还没有什么成就,几乎就是别人嘲笑的酸臭文人,被人欺负也在情理之中。
第三,寒门书生。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一大功劳,就是让底层人民可以通过读书改变家族命运。但是,第一代读书人刚刚获得一点地位,还没有更广泛与强大的社会背景,而自己又要经常抛头露面,自然斗不过那些背景深厚的豪门贵族。
第四,“想多了”的读书人。莎士比亚名著《哈姆雷特》中有一句台词:“审慎的思维让行动蒙上了一层灰色。”意思就是有些人遇到问题与挑战时“想多了”,因此行动力就不足,瞻前顾后,怕这怕那,于是忍字当头,当然就容易被人欺负。
总之,读书绝不是为了让人欺负,读书之后更不能让人欺负,读书是为了让我们更强大!
我们来解读一下这篇文章——
文章的标题,是一个疑问句式标题,也可以说,标题就直接给出了两个立题:一是,读书是为了什么?(看似是什么的立题,其实是为什么的立题,即人们为什么读书)二是,为什么读书人容易被欺负?这个毫无疑问是为什么的立题。
开头的两个自然段,分别从两个方面说明了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是绝大多数文章的套路,开篇说明为什么我要写这篇文章,或者为什么我要写这个题目。虽然这里回答的是一个为什么的疑问,但这种开头的铺垫,我们可以不把它视为立题。
第三个自然段开始切入第一个立题“为什么读书”。但是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绕了一个小小的圈子,说读书绝不是为了被欺负,而是为了不被人欺负。强调这个观点,是为了与“读书人容易被欺负”形成强烈对比。有了这个过渡之后,接着就列举了六个读书的目的。我们可不可以直接罗列六个目的呢?当然可以,但是,文章就有点刻板,趣味性就差了一大截。
写完为什么读书之后,再写为什么读书人容易被欺负?这里也没有直接回答,也绕了一个小小的圈子,把立题中可能的误会厘清:“读书人容易被欺负”不等于“所有读书人都容易被欺负”。通过这样一个动作,把立题由为什么转换成了是什么,即什么样的读书人容易被欺负。通过罗列四种容易被欺负的读书人,读者就明白了为什么读书人容易被欺负。
总结一下,通过前面的讲解我们明白,立题之后如何回答,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种叫直陈式,即直接回答立题;一种叫迂回式,即立题之后先绕个圈子,或厘清问题,或做个解释,或做点铺垫,再做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