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荣强
大多数人都错了!可能错了一辈子。“名正言顺”这个成语究竟什么意思?词典上的解释,原意是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这个成语来自《论语》,孔子说的“名不正,则言不顺”中的“名”究竟是指名分,还是指说话用词要恰如其分?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后者。
最近读《康震讲王安石》,其中引述孔子的一段话:“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对此第一句,康震的解释是:君子讲话用词一定要恰如其分,否则言语就不顺畅。
这个解释与我以及大多数的人理解完全不同。我们经常也说这话,可是,都把那个“名”字理解为名分、身份、角色。意思是一个人的名分不确定或者不恰当,那么说话就没有用,说了也白说。
比如,你是一个公司普通职员,要让你去管一群人,你算老几?必须让老板给你一个职位,比如公司总经理。有了这个职位,表示你的名分就有了,你说话就有人听了。最重要的是,你有资格发表意见了,否则人家会说“关你屁事”!
康震教授的解释,我认为是正确的。孔子原话中的“名”,与《老子》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句名言中间的那一个“名”的意思相同,也就是用词语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当然,进一步讲,把“名不正”解释为说话用词不当,也包含名分不当,因为用词当与不当,也需要根据说话人的身份来评价,同样的一句话,以A的身份说是对的,以B的身份说可能就是错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古人的话,他的原意是什么固然重要,但是,后来被人们误读之后,约定俗成变成了另外的意思,这种例子多的是(比如朝三暮四最早是指玩弄手段骗人或骗猴,现在则用来形容心性不定的人),只要大家达成共识,不会发生误解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