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仁” 是梁漱溟在重庆北碚这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建立的一系列学校,包括勉仁中学、勉仁书院、勉仁国立专科学校、勉仁文学院等。
这些学校均成立于20世纪40年代,在当时众多的学校中,“勉仁学系”可谓佼佼者。学校办得有声有色,为抗日战争及后来的新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直到今天,勉仁的许多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勉仁中学兴办
1937年,那是一个战乱纷争的年代,日本侵略军大举山东。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梁漱溟当时在山东组建的乡村建设班子也因此被迫迁入到大后方,但是在梁漱溟的心里,关于乡村建设的思想却从未改变。
在梁漱溟的提议下,1940年2 月,一帮有志青年来到重庆璧山县来凤驿,创办起了勉仁中学,由梁漱溟亲任董事长。
(梁漱溟先生)
梁漱溟主张“教育救国”,提出了一套社会本位教育系统理论和方案,甚至还推出了《社会本位的教育系统草案》,其中明确指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分”,“教育宜放长于成年乃至终身”和“教育应尽其推进文化改造社会之功”的办学思想。基于以上思想,勉仁中学得以产生。
在勉仁中学开办不久,勉仁书院也开办了,梁漱溟邀请其好友熊十力主持。勉仁书院的开办也圆了在勉仁中学开办之初,梁漱溟想开办书院的一个梦想。
勉仁中学于 1940 年秋开学,分设高中部、初中部,均要进行入学考试,不合格者不录取。班上学生不等,其中初中二班有 50 来人,有璧山当地的,有附近各县的,还有从沦陷区来的。当时梁漱溟的儿子梁培宽和梁培恕都在此班学习。
(梁漱溟先生与儿子)
学校开办后不久,由于各种原因,梁漱溟在卢作孚、卢子英的帮助下将勉仁中学从重庆璧山县迁到了北碚。
勉仁文学院兴办
1946 年10 月底,梁漱溟辞去了当时民盟秘书长职务,选择来到金刚碑定居。他在勉仁中学的基础上成立了勉仁国专,将勉仁国学专科学校作为勉仁文学院的预备。他认为求人不如求已,这样稍微简单一些。
1948 年春,勉仁国学专科学校迁到北碚北温泉后松林坡,暑期就改为了勉仁文学院,学院分哲学、文学、历史三个系,其中梁漱溟亲自兼任哲学系主任。
在此期间,梁先生除了主持学校的工作以外,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写作《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他将其研究的成果每周给学生讲两次课,大约四到六小时。另外,他还与勉仁中学和勉仁专科学校的教师一起讨论中国文化问题。
关于文学院的创建,其实梁漱溟早就有了建立一文化研究机构的想法,但由于当时抗战也就搁置了。梁漱溟一直认为中国屡次改革都没有成效,没有摆脱贫穷,是中国固有的文化造成的。
梁漱溟先生一生关注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从中国的传统中开出未来中国文化的道路。可以说,创办勉仁文学院是其理想的一个实现途径。
在梁漱溟的领导下,勉仁书院和勉仁文学院集中了一大批著名教授和学者。他们以认识老中国为宗旨,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并把这种研究与时代的发展结合起来,从传统文化中吸取有价值的东西。
梁漱溟晚年自述一生中的五部重要著作,最看重的就是完成于缙云山麓勉仁书院的《中国文化要义》以及晚年所著的《人心与人生》。《中国文化要义》集中体现了梁漱溟的新儒学理念, 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思考成熟的代表作,书中阐明了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和精神所在。
(《中国文化要义》一书)
背后的仁人志士
每一所学校的创办,每一个理想的实现,都离不开朋友亲人的帮助和支持,勉仁学校也是如此。
如果只凭梁漱溟一已之力,是难以开办并维持下去的。勉仁中学在开办之初,就得到了实业家卢作孚的帮助,在勉仁学校开办期间,也有大批专家学者汇集于此。
这些专家学者们只有微薄的薪水,却将满腔热血倾洒在了勉仁。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勉仁后来的辉煌成就。
吴宓先生
熊十力先生
为勉仁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有很多人,比如卢作孚(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被誉为“北碚之父”)、吴宓(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国学大师)、张俶知(勉仁中学首任校长)、熊十力(著名哲学家)等人。
游走在如今缙云脚下的勉仁校园,俯瞰滔滔江水,园内绿树成荫,鸢花烂漫。不禁令人回想起“仁以立志,奋勉求学”的校训,这样的勉仁精神传承至今,提醒着前往金刚碑的游客们,务必得去勉仁书院遗址,瞻仰那座使得金刚碑华光闪耀的“梁漱溟纪念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