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北碚区新修复的雅舍
阿福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3年03月11日第七版)
编者按 1993年5月6日,本报曾发表了舒乙先生撰写的文章《找到了“雅舍”》。10年后的今天,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雅舍得到精心修复,现已成为北碚乃至重庆重要的人文景观之一。
2003年1月6日,由重庆市文化局、重庆市作家协会、北碚区人民政府、西南师范大学共同主办、北碚区文化广播电视局承办的“纪念梁实秋诞辰100周年暨《雅舍小品》讨论会”,在北碚隆重召开,与会的专家学者在会后参观了雅舍。
1939年5月,梁实秋先生与友人吴景超在重庆碚青公路旁的山坡上合买了一栋房子,因地处北碚城郊,考虑邮递方便,梁实秋建议用景超夫人龚业雅的名字,名之为“雅舍”。雅舍共六间房,梁实秋占用两间;龚业雅及孩子占两间;其余两间由时为教育部教科用书编委会代主任的许心武及其秘书尹石公居住。梁实秋在《北碚旧游》一文中记述:雅舍“六间房,可以分为三个单元,各有房门对外出入,是标准的四川乡下的低级茅舍。窗户要糊纸,墙是竹篾糊泥刷灰,地板颤悠悠的吱吱作响”。
虽然地荒凉、屋简陋,雅舍却胜友如云。一大批名人雅士常到雅舍作客:冰心、卢冀野、陈可忠、张北海、徐景宗、萧柏青、席徽庸、方令孺、余上沅、李清悚、彭醇士……老舍一家时居北碚,也是雅舍上客。
时有“诗书画绝不让郑虔”美誉的彭醇士在一次雅舍宴集中,画了一幅水墨山水《雅舍图》,实秋先生称赞那画“遒劲之中含有秀润之气,雅舍本不雅,经他一加渲染,土坡变成了岗峦,疏木变成了茂林,几楹茅舍高踞山巅,浮云掩映,俨然仙境”。可见雅舍当时在流寓重庆北碚的文人墨客心中,确是一处绝妙风景。
1940年梁实秋应友人之邀,在此撰写了20多篇散文随笔,并以《雅舍小品》命名出版。之后,梁实秋又先后出版《雅舍小品续集》、《雅舍小品三集》、《雅舍小品四集》。梁实秋学贯中西,介乎于学者与名士间,《雅舍小品》寻觅闲情逸致,其内容的平实简朴、风格的雅洁恬淡、意蕴的从容隽永、行文的洒脱幽默,活脱脱地反映出梁先生甘居淡泊而目光向上的人生境界及旨趣,雅俗共赏,深受广大读者欢迎。《雅舍小品》奠定了梁实秋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独特地位。实际上,以雅舍冠名的,尚有《雅舍杂文》、《雅舍谈吃》、《雅舍散文》等书。梁实秋1939年来碚,他的夫人程季淑于1944年携三个孩子由北京辗转来碚;至1946年秋离碚,梁实秋在北碚住了八年,北碚是他的第二故乡,是《雅舍小品》风行世界的发源之地,从他将一系列的作品集以雅舍冠名,可以看出他一生都眷恋北碚,其情难忘,其缘也深!
多年过后雅舍存否?1990年,北碚文史专家李萱华根据1989年老舍夫人胡青女士提供的雅舍位置示意图,在今梨园村找到了雅舍,门牌编号为47—51号。经李萱华于1993年5月12日在《重庆晚报》公开呼吁《救救“雅舍”》,雅舍找到的消息引起各方人士关注,不少名流学者纷至沓来,以求一睹为快。著名作家冰心女士说:“抗战时,我去过雅舍作客,门前那几十磴台阶还记忆犹新。我在悼念梁实秋先生的文章中就提到过雅舍。雅舍因为进入了文学作品而不同凡响。”北碚区许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纷纷提议,要求政府保护好这一文物。北碚区政府及作为地方文化文物管理部门的北碚区文化广播电视局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雅舍于1993年被列为北碚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正积极创造条件,争取申报为重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雅舍所处的地方已是北碚市区黄金地段,1993年,北碚区政府将雅舍划入红线保护区内;2001年10月,雅舍旧址的所有住户已妥善搬迁;2002年3月,雅舍的房管权正式移交给北碚区文广局。由于该房已成危房,四周环境亦破烂不堪,文广局向重庆市文物局、北碚区人民政府申报了在雅舍原址上重新修复雅舍的计划,得到市局及区政府的同意。根据雅舍居室成员梁文茜、梁文蔷回忆资料和梁实秋的文章,约请市文物及美术建筑专家,根据“整旧如旧”的原则,反复研讨,几经修改,最后敲定方案。2002年8月,修复工程正式开始,目前,该项一期工程的土木建筑已基本完工。按设计方案,修复后的雅舍将辟为梁实秋陈列室,内陈梁实秋著作及其研究著述、各种版本的《雅舍小品》、梁实秋纪念品等。为了使该建筑能长期保存并便于管理,重建时在房屋内设置了供水系统和照明系统。在雅舍门前种植梨树;雅舍四周则围以楠竹栏杆;雅舍右前方将竖起一尊汉白玉梁实秋雕像。
梁实秋与雅舍及《雅舍小品》斯人斯事斯文,足为河山增色。如今的雅舍,将与北碚城内业已修复开放的“老舍故居”、“晏阳初故居”、“张自忠烈士陵园”等历史文化文物一起,照亮难忘的抗战岁月,照亮与时俱进的北碚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