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2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一开篇就讲过,世界的规律很难用语言来表达,接着他就开始从各个方面举例来说明。如果从表达与写作的角度来看,这第二章特别强调的是:我们认为美的、善的,有可能是恶的、不善的。
这个道理真不容易理解与把握。
这让我想起了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讲的经济学上的“合成谬误”。对局部说来是对的东西,仅仅由于它对局部而言是对的,便说它对总体而言也必然是对的。这就是“合成谬误”。
在经济学领域中,十分肯定的是:微观上而言是对的东西,在宏观上并不总是对的;反之,在宏观上是对的东西,在微观上可能是十分错误的。
比如,一户人家教育小孩刻苦学习,考上大学,成了人上人,这对某一户人是好事;但家家都这么做,某一户人却无法如愿,这就不是好事。
还举个例子。如果现在有10个人,你也在其中。如果你有一千万资产,其他九人只有一百万资产,那么你就是有钱人。如果现在10个人都有一千万资产,你还算有钱人吗?
再举个例子。如果你是一个美女,而你的朋友圈的女性都相貌平平,这对你是好事;如果你身边的人全都是美女,你就没有什么优势可言了。
明白这一点,“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句话可以这样通俗地解释: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外貌的美,而且都把自己变得很美,就显得你自己不美了;或者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行为的善,而且都处处行善,就不能凸显你的善了。
说到底:一切都是相对的。老子后面所讲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都是强调具体事物的相对性。
因此,老子告诫我们,我们做任何事情,应该像圣人一样:“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要偏执片面,不要自以为是。
回到关于写作这件事上来,老子的观点给我们有以下几点启发:
第一,天下的人都能写出好文章,你的好文章也就不算什么了。我们能够做的,就是比别人多努力一点,文章比别人写得多一点,再加上好一点,你就比别人厉害了。你的好文章,是基于别人的文章不好。
第二,文章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跟别人比可能不好,但是跟你过去的文章,可能好很多。我们只要努力不断地写,就会越写越好。而且,你写得再好,也不是天下最好。
第三,当你选择要学习写文章,想要写好文章,就得放弃其他许多事情,电视不看、手机不玩、聚会不参加,要耐得住寂寞,要付出无数的艰辛。
第四,写文章时,你的观点表达不能走极端,你以为说的是真理,但别人看来是谬误;在某一条件下是对的,但在别的条件下可能是错的。比如,你说“水要烧到100摄氏度才烧开”,可是,在海拔6000米的青藏高原上,不到90度水就可以烧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