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
中国古诗与清明节相关的有很多,但是最著名的一首,应属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一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古诗朗朗上口,可谓妇孺皆知。
我们都知道,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一个节日。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清明祭祖扫墓就是“祭之以礼”,人们在清明节去祠堂、坟墓祭拜来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每每这个时候,尤其是在南方农村,同一宗族的同一房的子孙变成群结队,在年纪大的辈分高的长辈带领下,去往列祖列宗的墓地进行祭拜和扫墓。每当这个时候,人们都会发现,清明节总是会下雨,自然人们都会带上雨具,这也给人们带来一些不便。
“清明时节雨纷纷”,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清明时节经常会下雨?很多人说:这是因为清明时节大家都要去祭祖和扫墓,老天爷也开启雨幕背景,契合人们此时的心境。从情感上讲,这样的说法,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把降雨真的归因于此,却也太不符合科学道理。
清明不只是一个扫墓的日子,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对于一年的春耕夏种,秋收冬藏是非常重要的。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清明前后的大量的雨水,给农民的春耕生产带来方便, 故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在地理知识中,中国的气候一直受着西伯利亚的冷风和太平洋的暖风的影响。
由于地球的公转,太阳在一年中照射到地球的地区是在不断变化的,这两股风的势力,也是此消彼长,每年的春天和秋天,他们都会重新划分地盘,改变各地的气候状态。
一到秋天,北半球受到的太阳照射减少,气温降低,西伯利亚冷风就高歌猛进,太平洋暖风就怂了,只能够退守海上。等到了春天的时候,情况就完全反过来了,清明前,北半球受到太阳的照射增加,气温升高,太平洋暖风带着水蒸气攻城略地,西伯利亚暖风只好节节败退。
清明前后,江南一带,就变成了两股风的割据战前线,冷风死守着自己的地盘,暖风就飞到他们头上,继续往西北进攻。就像刚才说的,越高的地方越寒冷,那么暖风吹到了高处后,里面大量的水蒸气就会液化成小水滴,越来越多的小水滴就组成了云,然后相互合并就变成了大水滴,掉下来就变成雨了。
那么,清明节前后是不是全国到处都多降雨?
其实北方的清明节雨水较少,比较干旱,空气也比较燥热;而南方的清明节大都是阴雨绵绵的,空气中弥漫着水雾的气息,一切事物都在眼前被朦胧化了,只留下几条淡淡的轮廓线,描绘一幅古朴清新的清明画卷。
每年的清明从4月4日(或5日)开始,到20日(或21日)结束。清明期间,太阳直射点由北纬5度57分移到11度32分,北半球的日照明显增强。我国的南方已是"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而北方也已经是"芳草连天碧,杨柳万干条",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一派好春光。
所以清明节也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的节日。“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旧时清明这天,家家门上插柳枝,少儿头上戴着嵌有花朵的柳枝圈儿,祖先的坟墓上也要插上柳枝,妇女则柳叶簪髻洁服出游,名曰“踏青”。在《东瓯见闻录》有踏青词一首:“踏青侣伴过南塘,二月春风夹路香,蜂蝶紧随衣袖舞,梧埏十里菜花香。”除此之外,在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中有一句:“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
这样的时节,我们可以和家人,或约几个好友,一起到外面走走,是一件多惬意的事情,斜风细雨不须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