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子

叶子

发表于 2017-03-23 23:43:42
1711 字 · 1488 阅 · 2 评 · 0 赞


1。

邻居家的孩子,十六个月了,当妈妈的还舍不得放在地上,一天到晚抱在怀里。

有人提醒,是时候了,该把孩子放下来,让他自己学着走。

孩子妈妈不愿意,小儿腿骨软,过早落地,以后罗圈腿怎么办?

她不仅天天抱,而且抱得更结实,抱不动就用带子绑在身上。

这是害怕过早落地吗?我看是“结结实实”的过度溺爱。

孩子妈妈不服气,我做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否则何必吃力不讨好?

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都知道小儿成长规律,七八个月学爬,一岁左右学走。孩子在该走的时候不让走,多少是违背了儿童成长规律。若纯粹无知而及时改善也就罢了,怕的是无知而愚昧,一条道上走到黑,一边还高举爱的旗帜,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当别的同龄孩子已经能够跳来蹦去,这个被妈妈抱在怀中的小孩只能可怜巴巴地看着他们欢呼雀跃,他是感激妈妈呢?还是恨妈妈?

2。

昨天看到一则报道,一个品学兼优的男孩,大学毕业后找工作却屡屡受挫,总是干一两个月就放弃,早上要早起,晚上要加班,他说他吃不了那个苦,最后干脆窝在家里玩游戏看电视,成了不折不扣的啃老族。

对于妈妈的指责,他振振有词地说:“如果你不能养我一辈子,为什么从小对我那么娇生惯养?”

换句话说,他现在身无是处,连生存能力都欠缺,正是拜乃母所赐。

有人说这孩子三观不正,没有感恩之心,父母含辛茹苦,一切还不是为了他?

好,试问你若遭遇这样的父母,从小娇惯你纵容你,而没有正确的指导你教育你,把你惯成一个好吃懒做,没有责任心没有进取心,不会任何生活技能的懒虫,那与养一头猪何异?猪尚且在被养大后还要宰杀分食,人的价值在哪里?看不到价值所在,活着的乐趣在哪里?

所以,你说这是养孩子呢还是毁孩子?


3。

新闻播放时,隔壁老王正在叱骂考试成绩差的儿子,说他是不开化的猪头,怎么教都教不会。

我能想象可怜的小王,此时一定哭丧着脸皱着眉,神情呆板不知所措。

这是一个转型的大时代,中国家庭的教育在大转型的背景下多少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有人坚持传统的棍棒底下出孝子,有人坚持大棒胡萝卜式教育,有人坚持狼性教育,有人坚持赏识教育,……我们之前说的宠溺,并未形成一种理论,但确确实实存在于很多家长的言传身教中,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在多元化的教育背景下,各种理念的差异日益凸显,便出现了极端化的倾向。比如赏识向宠溺倾向,狼性向暴戾倾向,而深陷其中的孩子们,在大人们的倾向里左冲右突,无所适从,亦无可避免造成很多教育弊端,受苦受罪受害的,当然还是孩子们:

为了不输在起跑线,四五岁就疲于应付各种兴趣班学习班,且有越来越低龄的趋势;

为了孩子将来出人头地,只看重分数,不重视除学习之外的其他教育,成了学习的高能儿,生活的低能儿;

为了让孩子自由成长,无限度满足孩子的欲望,想要买啥就买啥,导致孩子坠入欲望的深渊,无法自拔……

教育并非一道单选题,如果都像家长那样一厢情愿,把孩子推向一个个极端,出来的必然是一批问题小孩。

4。

很多家长会说,我也不想这样,可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很多人都在思索同一个问题:我该如何教导我的学生或者孩子?

这是中国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应试体制下,如何让孩子保有更自由的灵魂?

我们很多家长的做法前面已经说了:过分功利,过度宠溺。

那么他国的家长是怎么做的?度娘搜索后得出的结论是:

英国人普遍认为,对孩子的溺爱和娇宠是孩子独立性格形成的最大障碍。要使孩子在日后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独立地去生活、工作,必须从小就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和自我克制,,知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美国家庭教育的特点有三个:独立个性、民主开放、经济意识。这也集中反映了美国家教的全貌。美国的家庭教育是要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和竞争能力,使其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
德国人比较注重为孩子的学习环境创造良好的条件,但是他们不希望给孩子很大的压力。他们也会很关心孩子的成绩,但不会把分数看得比孩子,比实力更重要。

这里抛砖引玉,希望给我们的家长带来一些思索。

从小我们就学过这样一首歌: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花朵真鲜艳,和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每个人的脸上都笑开了颜……

真正的花园,应该是每一朵花都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地绽放,每一种绽放的美丽,都应该得到同样的掌声和称赞。

否则,那些笑脸不过是言不由衷的傻笑。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
发表评论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